
曹兴诚出身军人家庭,其父
祖籍山东济宁。籍贯
山东济宁,1949年出生于
台中清水镇,在家里7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6。
从台大电机系毕业后,他进入台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继续深造。
财富积累
19
74年进入
孙运璇创办之
工业技术研究院,加入RCA计划,前往
美国学习
半导体之生产技术。
1978年,曹兴诚作为先遣研发部队成员之一,与工研院电子所一批人一起在美商RCA处掌握了七微米的制造技术,为台湾的积体电路工业谱出序曲,跨进了硅时代。
1982年,台湾第一家
集成电路公司联华电子成立,曹兴诚转任联华电子副总经理,进而接任总经理、董事长。后来,联华电子在一连串的发展与
并购后,成为世界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常被拿来与世界第一大的
台积电比较;而曹与台积电的董事长
张忠谋也被称为台湾半导体双雄,两人之间存在“
瑜亮情结”。
2001年,由他领军的联华电子已成为台湾第二大半导体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专业晶圆代工厂。目前,联电创造的0.13微米制程良率处于业界第一的地位。
20
05年,联电因为违反政府的中国大陆投资规定间接投资
和舰科技而遭到新竹地检署搜索,并被控以背信及违反商业会计法,曹兴诚也因而辞去联电董事长职务,目前为该公司的荣誉董事长。此案目前在高等法院更一审后仍判无罪。
2008年,曹兴诚在
陈水扁执政时期不断受到打压,官司缠身,宣布退出联电,出任荣誉董事长。
2011年1月,曹兴诚因和舰案诉讼以及新加坡政府的大力邀请,正式申请入籍
新加坡,并宣布放弃中华民国国籍。[1]
公益慈善
2008年5月27日,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曹兴诚在
香港佳士得举行的抗震救灾慈善拍卖会上,将头一年用6750万港元拍下的“清乾隆御制料胎彩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再次以6500万港元拍出,将半数款项通过台湾红十字会及
法鼓山佛教团体,支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余款则分别捐给台湾其它慈善机构。

西周初期青铜带盖簋

田黄石雕瑞狮纸镇“玉旋”款

清乾隆料胎画珐琅彩黄地浮云飞凤牡丹纹包包袱瓶

明嘉靖鱼藻纹罐
曹兴诚,就算从企业战场退休了,但有他在的地方,绝不寂寞。他关键一子捐笔筒义拍,让人们真正见识了当代全球大收藏家的手笔。首先,他抛砖引玉,让世人知道真正的收藏家,不是那种豪掷千金,只知追逐艺术投资暴利的人物;其次,透过佳士得的香港国际拍卖平台捐款四川,得到的公关效果,远远胜于埋藏在一连串的企业捐款名单里。第三,透过这次义拍,他的“两岸和平共处法”理念,又再次扩散到了两岸三地。现在,连香港、中国大陆,甚至全球,都知道有一位Bob Tsao(曹兴诚的英文名),以前是位半导体豪雄,现在是位大收藏家,正致力于台海和平。
捐乾隆笔筒振灾 树立大收藏家典范
一只笔筒,可以发挥这样绝大的威力,也只有曹兴诚才办得到。笔筒的来头是什么?这只“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是罕见的玻璃胎古董,是在涅白料胎上精绘珐琅彩,四面对称,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温馨母子图。是乾隆时期料胎画珐琅器的精品。
英国苏富比主席James Stourton,前年11月出版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书,集结了1945年以来,他认为当代最伟大的一百位收藏家。仅有三位华人入列百大收藏家,分别是香港大收藏家仇焱之、赵从衍,以及台湾的曹兴诚。而仇焱之、赵从衍斯人已逝。曹兴诚成为华人收藏界的代表人物。
这回,他无负百大收藏家之名。去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曹兴诚在香港受访时就说:“碰到这么大的灾难,收藏家如果没有什么表示,还在那边拼命买东西,我觉得好像有点交待不过去。”“你们有这么多钱买东西,却对灾难毫不关心,连进拍卖场来,立场都觉得很为难。所以捐点东西,才不会有心理上的尴尬。”
在他首度揭露义拍的个人部落格(注:博客)上,甚至这样写道:“当然,筹款不一定需要义卖东西;但这样或许可以让人了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占有欲超强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欣赏或研究,并不那么在乎拥有与否。”
收藏经验分享
收藏是手段,习得鉴赏力是目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我想买个礼物送朋友,打听到朋友喜欢古玉,于是去一家古董店购得数块古玉。接着,我买了些介绍古玉的书来研究,结果发现所买的都是赝品。我把赝品退回之后,却也由此引发了兴趣,走上了收藏之路。
我收藏的原则是尽量少收或不收,除非看到的东西令我震撼,难以忘怀。所以收藏每一件东西,对我来讲,都像谈一次恋爱,每一次都是难忘的。
采访者:您认为收藏的意义是什么?
曹:收藏的意义,主要是藉此学习鉴赏。收藏应该只是手段,习得鉴赏能力才是目的。我常讲,能鉴则知真假,能赏则知高低,收藏则只是花钱买东西。有些人甚至东西买来,不研究也不欣赏,直接放进保险箱,希望将来可以涨价赚钱。这叫囤积,连收藏都称不上。
采访者:您收藏的原则是什么?
曹:我与许多前辈收藏家一样,注重藏品的“真、精、稀”。
艺术作品承载着作者的灵魂与时代的精神,所以非真不可,赝品则味同嚼蜡。而粗陋的作品不具美感,不值得收藏。稀有性则比较能维持“身价”,将来不至于被弃如敝屣。
商周青铜器:艺术价值最高
采访者:在您众多的收藏品之中,您最偏爱哪一类的收藏?为什么?
曹:我觉得中国商周的青铜器是价值最高的——这里讲的价值是指艺术上的成就,不是指市场价格。
我们知道,一件艺术品要能达到三个层次的和谐。第一是造型的和谐,也就是具有美感;第二是造型与象征意义的和谐,就是表达能力高超;第三是观者与被观物的和谐,意思是观者能被感动,引起共鸣。讲到造型,又有几何造型、生物造型(指花草树木、动物、人体等形态)及动态造型等三大类。中国商周青铜器不仅充分利用了几何与生物造型,还创造了活泼的动感。商周青铜器作为敬天祭祖的礼器,表现出来的严谨、虔诚、肃穆与神秘感,实在令人感动,所以是一流的艺术品,足以傲视中外古今。与商周青铜器相较,中国历代的瓷器虽有精美之作,但仅限于造型的和谐。因为瓷器缺乏象征意义,严格说来称不上艺术品,比较接近工艺品,因此与商周青铜器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采访者:您的青铜器收藏都十分珍稀,请问您在这方面的收藏心得是什么?
曹:中国青铜器在晚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时期各有不同的社会意义与工艺特色。晚商的青铜器一般都制作精细、工艺考究、设计奇诡,充满创意与神秘,会让人感到当时社会的严苛与一丝不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虽然承袭了晚商的工艺水平,但设计比较舒缓简化,器型则一般较大,显示施政比晚商宽大,迷信程度降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比较粗糙,经常可见明显范线,庄严性及严谨度降低,显示社会“礼崩乐坏”,但设计比较活泼繁复,代表社会的活力与多样性提高。战国青铜器已经逐渐脱离礼器仪轨,渐趋实用与华丽,经常在铜器表面镶错金、银、红铜、绿松石等等纹饰。由此可见,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各有特色,也各有精品。例如我的收藏品中,晚商的觥,可显示晚商礼器的奇诡与精细;西周早期的有盖簋,纹饰较晚商时期简单,但气势不凡,甚为
庄重;春秋早期的壶,可见器型与纹饰都十分活泼,与商周青铜器的肃穆、严谨,相异其趣。由各时期青铜器的不同样貌,可知中国先秦的青铜器多采多姿,彰显出中国早期的灿烂文明。
瓷器挑选:重视收藏记录
采访者:您也有一些重要的瓷器收藏,请问您是如何挑选瓷器的呢?
曹:瓷器由于缺乏象征意义,所以,与充满象征意义的商周青铜器并不在同一个艺术档次上。不过,瓷器是中国重要工艺品,长期艳惊世界,所以也有其收藏价值。由于瓷器不像陶器或青铜器,不容许破坏性的科学鉴定,必须全靠目视鉴定,因此风险较高。尤其大陆仿制水平日新月异,专家都可能被骗,所以我挑选瓷器时,特别重视收藏记录。例如我收藏的一个元青花小罐,1966年曾在东京展出,并被记载于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中,所以毫无真伪争议。又如明嘉靖鱼藻纹大罐,原系一对,为胡惠春先生早年在上海的收藏,后为香港刘銮雄收藏。 2000年,刘先生拿其中一件送拍,为我拍得。此罐收藏纪录完整,为传世之名品,所以也不用担心真假的问题。
采访者:您也收藏一些西藏的文物,您是无神论者,被佛像吸引的原因是什么?
曹:藏传佛教系密宗佛教,即所谓“金刚乘”,与显教的大乘、小乘区别在于,更注重原始宗教式的神秘仪轨与佛像崇拜。由于藏传佛教是元、明、清三代宫廷信仰的“国教”,在政教合一之下,拥有权、钱与信仰三股力量相加,佛像的制作极为普及、数量庞大。虽然大部分佛像都是制式的,大同小异,但也偶而可以看见天才大师的惊世之作。我收藏的西藏文物中,有一支精美的金刚撅,应为17至18世纪的作品,无论造型与工艺均为罕见的杰作,是我很喜欢的收藏品之一。
西洋艺术藏品:趣味与美感兼具
采访者:您的收藏横贯东西方,西洋艺术里,有哪些是您较专注收藏的作品?
曹:西洋的名家作品,好是好,但价格奇贵,好像是本益比(也称“股价收益比率”或“市价盈利比率”)过高的上市公司股票。因此我尝试避开名家,视喜好,收藏一些不算贵的作品玩玩。例如法国PierreMatter的铜雕,美国西雅图Chihuly的玻璃吹制品,都兼具趣味与美感,我就收藏一些做家里的摆饰。
采访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曹:最大的收获是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收藏范围也不断扩大。现在,我对古、今、中、外的各类艺术品都有兴趣去研究与欣赏,到中外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都能欣赏到各式各样的美术品,感觉乐趣多多。
收藏家素质:科学态度与求知
采访者:您是如何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的呢?
曹:就鉴定而言,我的原则是“眼见为凭”,也就是凭自己眼睛观察,而不听别人嘴巴讲。一般而言,鉴定方法可分科学的鉴定、形制的鉴定、美感的鉴定、常识的鉴定等等。
就科学鉴定而言,我都与国外的专业分析机构或科技专家来往,主要是西方人注重职业尊严,不会顾面子、讲人情、打马虎眼。我也比较喜欢从国际知名的古董商买回国宝,因为这些古董商比较注重形象、讲诚信,不会有意诈骗。此外,重视文物的出处是一种常识上的鉴定方法。在“赏”的方面,我提升能力的方法,就是“比较”。艺术的好坏高低,都是通过比较得来的。所以,我喜欢看书、逛博物馆、欣赏别人的收藏,而且不限于自己收藏的类别。举例来说,15世纪土耳其Iznik地区的青花瓷我一件也没有,但我很喜欢。拿它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比较,Iznik的瓷土较粗,制作没有永宣的细致,但是画工比较灵动,艺术感更强。许多收藏家只对自己收藏的类别有兴趣,对其他类别看都不看一眼,这显示出他的兴趣只在买东西,不懂得艺术欣赏。
采访者:古董的真伪鉴定困扰不少人,您可以提供一些个人鉴定的经验吗?
曹:其实,鉴定的法则很简单。譬如有人想在电话上模仿我们家人的声音来骗钱,我们很容易分辨。为什么?因为家人的声音我们天天听,一比就知道真伪。鉴定也是一样,一定要多看真品,看到十分眼熟以后,跟假的一比,就不易受骗。当然,能用科学鉴定与常识来佐证自己的眼力就更好。有些人去上了很多课,可是买的还都是赝品,毛病出在“尽信书不如无书”。鉴定讲究的是实证,好比科学,需要动手做实验才能真正了解。鉴定,需要把手上的东西与真品实际去比对,光看书、读书最易受骗,因为作假的人书一定读得比你多,跟作伪的人比学问,你是比不过他们的。
采访者:您认为收藏家须具备哪些素质?
曹:如果收藏的目的是为了习得鉴赏能力,那么,收藏家应该有科学的态度与求知的好奇心,对艺术史、文化史有钻研的兴趣,也应该有美感,对美、丑、雅、俗能够分辨。现在中国文物,不论古董字画,赝品多如牛毛。懂得科学鉴定方法,尤其重要。
采访者:对于刚开始收藏的新手,您有什么忠告?
曹:首先,不要听别人乱讲什么艺术投资会赚钱,收藏应该单纯就是喜欢,应该跟谈恋爱一样。你谈恋爱会很关心对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骗;收藏也一样,要谨防买到赝品,受骗上当。总之,要多观察,多比较,多学习鉴赏,尽量少买。
社会贡献:增进乐趣与和谐
采访者:您认为,艺术收藏对社会有何贡献?
曹:收藏家通过收藏肯定了文物的价值,对当代艺术而言,可以激励创作,促进文艺的发展,增进社会的乐趣与和谐。对古文物而言,同样地,收藏家的购买行为,赋予了古文物实际的市场价值,对古文物的发掘、保存与维护,都发挥了其正面的贡献。
我听说有这样一种说法,由于海外具有收藏中国文物的潜力,所以借由盗掘使得大量国宝外流。这种论调有明显的逻辑盲点。第一,中国盗墓之风自古有之,并非因为有洋人收藏才引起中国人盗墓。例如,李济先生1928年至1937年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殷墟墓群早在宋代时就已经遭到盗掘;再例如,江苏徐州南洞山西汉楚王、后墓,在元武宗年间(1308—1311年)就已被盗掘一空,这种例子数不胜数。第二,由于迷信,中国许多文物并不受重视。例如唐三彩塑像由于是陪葬品,被认为不祥,以前出土时多遭毁弃,其后由于洋人有兴趣收藏,才渐渐受到中国人重视。又如宋代的磁州窑、元代的青花与釉里红等等瓷器,过去因为不属于官窑,不受中国人重视与保存,也是因为海外有收藏兴趣,才获得中国人重视。第三,中国过去盗墓,兴趣集中在搜括财富,通常不重视文物的艺术价值,因此往往销毁文物以取得金银。明末崇祯皇帝就曾命令熔毁宫中铜器以供军需;“文革”时亦有大量古代青铜器遭到熔毁。因此,没有收藏家肯定文物的价值,文物很容易遭到毁弃,不易获得重视与保存。第四,海外收藏家获得中国文物之后,一般皆会珍藏、展览、出书,并请专家就鉴赏方面做深入研究,因此,对中华文化的发扬、传播、研究与维护,都经常做出重大贡献。
基于以上理由,一些人将自己人的盗墓恶习归咎于洋人,将外国人都视为“盗取国宝的阴谋家”,其实过于情绪化。许多人急于收回国宝,其实也没太大必要。学习欣赏自己的文物,比急于将之收回要重要得多。我也觉得,外国人懂得欣赏中国人的东西,中国人为什么不去学习欣赏外国人的东西?如果中国人开始去欣赏、收藏外国文物,是不是表示视野更宽广、心胸更开阔、更像个崛起的世界大国呢?
【曹兴诚语录】
因为不辩真假、不知高低,反而赔钱。我常劝人不要去听什么“艺术投资”这类演讲,那都是外行人在胡闹、在炒作;很唐突艺术的。
“有只骆驼在沙漠里看见一只麻雀两脚朝天,便问它在干什么,麻雀说天快塌下来了,要尽一份力量”。
“社会形象是很空洞的东西,不用花力气去装假。”
“企业就是要战斗,要取胜,不是搞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