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尚慧彬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小小的寄生虫,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数千年里一直危害人间,在中原大地上,因疟原虫感染而引发的疟疾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一直是纠缠在人民身上的噩梦,暴发流行时常常出现“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下,建立了完善的防治体系,研制出特效药物,经过一代代疟防人的不断努力,这个一度是疟疾发病率第一的地方,终于在2019年宣布:肆虐千年的疟疾在河南被消除啦!
2019年4月,程富川迎来了他80岁的生日,他的一些老朋友聚在一起为他祝寿。此前几天,国家卫生健康委消除疟疾省级技术评估专家组应河南之邀,对河南进行了技术评估,认为河南从技术上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标准。程富川的老朋友尚乐园将一幅书法长卷送给他。长卷的最后写着:“我与富川兄因共同从事河南疟疾防治工作结缘。兄80寿诞,正值河南省宣布消除疟疾之际,可喜可贺。”
老兄弟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泪眼中,他们仿佛看到自己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走过的长长来路,看到了同路上许许多多一起为此奋斗的同伴们。
两位老人退休前曾是河南疾控机构的疟疾防治工作者,聚在一起的也都是他们多年来一起工作的伙伴们。他们因志同而道合,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始终关注着奋斗一生的事业,见证着河南消除疟疾的历程。
忽报人间曾缚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2019年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消除疟疾省级技术评估专家组在对各项工作评估后,认为河南符合开展消除疟疾终审评估条件;9月21日,国家消除疟疾终审评估组宣布“河南省消除疟疾工作已经达到国家消除疟疾目标各项要求,通过国家消除疟疾终审评估”。
“河南消除疟疾啦!”消息传来,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防疫人,还是风华正茂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无论是防治政策的制定者、引导者,还是曾被这种疾病折磨过的患者,无不欢欣感慨,“这个肆虐了千年的病,就这样在中原大地上被消除啦!”
不了解这个病的人,不知道它曾给人类带来多大伤害,一定不会理解“消除疟疾”的意义。如果它是一朵花,那么它一定是一朵沉甸甸的花,饱含着患者的痛苦,饱含着一代代防疫工作者的血汗、青春甚至生命,这是用科技、辛劳、责任日夜不辍地浇灌出的花。
疟疾在河南流行的历史久远。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即有“疟”字,表明4000年前疟疾在河南已有流行。《平原卫生》记载,1948年沁阳、博爱等地发生疟疾6.4万例,在有些村,居民发病率高达90%以上;1949年辉县焦泉营村1800人中,95%的人患疟疾。据程富川回忆,20世纪70年代,民权县某公社卫生院医生给他讲过,一天下午生产队队长敲钟招集社员下田收玉米,但不见有人出来,就挨家去喊,发现社员们都发了疟疾,只好套上马车拉病人到卫生院就诊。
疟疾伴随着中原文明一路走来,严重危害着河南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常见病、多发病。
如今已经几乎见不到疟疾病人了,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都有人患过疟疾。患了疟疾,先是打寒战、抽搐,接着就是持续高烧,高烧退后,算是暂时好转,但接着就是另一轮发作,要反复发作多次才能治愈;同时,还会造成脾肿大,严重贫血,恶性疟疾还可能夺去人的生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即把疟疾作为重点控制的疾病,开展全面防治。经过70年的不懈防治,河南省年发病人数从最多年份的超过千万例不断减少,且于2012年后未再发现本省感染病例,终于在2019年经国家考评,确认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一代代疟疾防治工作者书写的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疟疾防治工作的艰苦今天已很难想象。当年,没有电脑,没有数据处理工具,没有通信工具,连交通都只是原始的牲口车,或者步行,实验器材只有最简单的显微镜……现在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当年都是需要意志和责任心支撑才能越过的高山。
程富川与尚乐园的友谊开始于那个艰苦的防疟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探索河南省流行的间日疟的潜伏期及复发规律,长期从事疟疾防治、科研工作的原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张绍武及原商丘地区防疫站程富川自愿接受携带有间日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在国内率先开启了通过自愿人工感染研究间日疟的潜伏期及复发规律等实验。
“我至今记得程伯伯住在我家好多天,一会儿热得满头大汗,一会儿捂了好多被子还打哆嗦。”尚乐园的女儿尚洁说。
由于程富川的家在商丘,感染疟原虫后,为了便于观察,就住在尚乐园家由他照顾,同时观察记录数据。待程富川被治愈后,尚乐园“接力”。
“我去过爸爸的实验室,棚子里面放着好多盆子,养的全是蚊子,密密麻麻的,看着都吓人。”尚洁说。
当年,尚洁的父亲就是主动将胳膊伸进这个棚子里,被成百上千只饥饿的蚊子吸血,然后发病,高烧不退,打寒战、抽搐,一年之内,反复多次。
在那5年间,疟防专业人员及家属等60余人自愿参加了此项研究。他们首先由带有传染性的媒蚊叮咬,然后按时血检疟原虫,观察初发时间,确定潜伏期的时间和类型,初发后并不及时治疗,而是在连续发作三四场,血中出现能感染媒蚊的配子体时,再赤臂伸入有成百上千只饥饿待吸血蚊的笼内任其吸血,以供继续感染新的观察对象;感染蚊子后仅给予能杀灭血中虫体的抗疟药控制临床发作,而对肝细胞内的虫体不予治疗,以观察复发情况;复发后,仅进行控制临床症状治疗,继续观察复发情况,直到自愈。这样,每个自愿感染人员在一年时间内要经历3次~6次疟疾发作,每次发作要经10天左右的隔日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疼等痛苦折磨。参加自愿感染人员都以高度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敬业态度,忍受了疾病的痛苦,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世界上首次以人工感染志愿者方法,证实了温带地区间日疟的潜伏期及复发是由于间日疟原虫肝内期多态的学说,为疟疾学理论和温带地区间日疟防控策略措施的抉择做出了贡献。
在艰苦的岁月里,全省的疟防人员乘着马车下乡,肩挑行李、手提显微镜、跋山涉水步行深入边远的农村、山寨,住农家、宿庙宇,白天筛查、治疗病人,夜晚调查媒介按蚊。
1951年~1954年,原河南医学院教授苏寿泜等两次对省级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进行了疟疾防治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苏寿泜又带领主要技术骨干在重点地区开展了疟疾调查。
1960年年初,豫东平原地区疟疾暴发;1960年~1962年,原河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的疟防专业人员深入夏邑县调查研究。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们吃不饱饭,晚上观察蚊子吸血习性时就啃胡萝卜充饥。1956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的潘琪,身怀六甲仍坚持工作在现场,最终因营养不良和急性肝炎在夏邑县病逝。
1964年河南提出了消灭疟疾、伤寒两个全国第一的口号。当年7月、8月、9月,时任河南省卫生厅厅长马任平和高长喜、曾平、王先发3个副厅长,以及8个处长带领省地方病防治所、省预防医疗大队、省卫生防疫站及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200余人,深入疫区指导防治工作。马任平经常深入生产队“私访”,发现典型即召开现场会,推广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
疟防需要在现场设立试点开展研究,专业人员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在试点工作,难以照顾家庭,有的人在爱人生孩子时都未返回。为了观察媒介按蚊的越冬场所,专业人员就在寒冬深入牛棚、地洞,甚至腰系绳索下水井捕蚊。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河南省消除了疟疾,一是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二是得益于疟疾防治人员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大家不计得失,忘我工作。这是我这么多年从事这项工作的体会。”尚乐园说。
调查研究证明,河南疟疾流行有10年左右一个周期的规律,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有效、持续的干预措施,或者有重大的社会、自然因素变动,每个流行周期之间的年平均发病率会波动在相近的水平。如此计算,如果1971年后全省未实施持续有效的防控措施,到2010年的40年间全省理论发病人数约为1.4亿;由于实施了持续有效的防控措施,疫情报告的发病人数为2782.32万,较理论发病人数减少了11617.68万。40年间,全省共保护了近1.2亿人次免受疟疾的折磨,且到2012年后未再发现本省感染的疟疾病例,使严重危害全省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数千年的疟疾不再成为全省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成效巨大。
传染病防治的根本目的是不仅要及时治愈病人,解除疾病的痛苦,而且更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不断降低流行程度进而达到阻断传播,使其不再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就需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实施持续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实现。几千年来,我国疟疾延绵不断流行的事实表明,国家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水平还未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要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消除疟疾提供了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疟疾列为重点防治疾病,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保证经费,免费治疗病人及开展服药、灭蚊,依靠基层卫生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落实防控措施。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善、防蚊灭蚊意识提高,减少了疟疾的传播。
“总归一句话,国家的繁荣昌盛,才让这个流行几千年的疾病消除了。我们从心底感谢党和政府。”尚乐园说,“我们这些人是幸运的,有机会看到我们奋斗一生的事业取得胜利。我们的很多同伴为疟疾防治工作鞠躬尽瘁,却没有看到这一天。我很怀念他们。”
本报记者 尚慧彬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小小的寄生虫,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数千年里一直危害人间,在中原大地上,因疟原虫感染而引发的疟疾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一直是纠缠在人民身上的噩梦,暴发流行时常常出现“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下,建立了完善的防治体系,研制出特效药物,经过一代代疟防人的不断努力,这个一度是疟疾发病率第一的地方,终于在2019年宣布:肆虐千年的疟疾在河南被消除啦!
2019年4月,程富川迎来了他80岁的生日,他的一些老朋友聚在一起为他祝寿。此前几天,国家卫生健康委消除疟疾省级技术评估专家组应河南之邀,对河南进行了技术评估,认为河南从技术上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标准。程富川的老朋友尚乐园将一幅书法长卷送给他。长卷的最后写着:“我与富川兄因共同从事河南疟疾防治工作结缘。兄80寿诞,正值河南省宣布消除疟疾之际,可喜可贺。”
老兄弟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泪眼中,他们仿佛看到自己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走过的长长来路,看到了同路上许许多多一起为此奋斗的同伴们。
两位老人退休前曾是河南疾控机构的疟疾防治工作者,聚在一起的也都是他们多年来一起工作的伙伴们。他们因志同而道合,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始终关注着奋斗一生的事业,见证着河南消除疟疾的历程。
忽报人间曾缚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2019年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消除疟疾省级技术评估专家组在对各项工作评估后,认为河南符合开展消除疟疾终审评估条件;9月21日,国家消除疟疾终审评估组宣布“河南省消除疟疾工作已经达到国家消除疟疾目标各项要求,通过国家消除疟疾终审评估”。
“河南消除疟疾啦!”消息传来,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防疫人,还是风华正茂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无论是防治政策的制定者、引导者,还是曾被这种疾病折磨过的患者,无不欢欣感慨,“这个肆虐了千年的病,就这样在中原大地上被消除啦!”
不了解这个病的人,不知道它曾给人类带来多大伤害,一定不会理解“消除疟疾”的意义。如果它是一朵花,那么它一定是一朵沉甸甸的花,饱含着患者的痛苦,饱含着一代代防疫工作者的血汗、青春甚至生命,这是用科技、辛劳、责任日夜不辍地浇灌出的花。
疟疾在河南流行的历史久远。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即有“疟”字,表明4000年前疟疾在河南已有流行。《平原卫生》记载,1948年沁阳、博爱等地发生疟疾6.4万例,在有些村,居民发病率高达90%以上;1949年辉县焦泉营村1800人中,95%的人患疟疾。据程富川回忆,20世纪70年代,民权县某公社卫生院医生给他讲过,一天下午生产队队长敲钟招集社员下田收玉米,但不见有人出来,就挨家去喊,发现社员们都发了疟疾,只好套上马车拉病人到卫生院就诊。
疟疾伴随着中原文明一路走来,严重危害着河南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常见病、多发病。
如今已经几乎见不到疟疾病人了,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都有人患过疟疾。患了疟疾,先是打寒战、抽搐,接着就是持续高烧,高烧退后,算是暂时好转,但接着就是另一轮发作,要反复发作多次才能治愈;同时,还会造成脾肿大,严重贫血,恶性疟疾还可能夺去人的生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即把疟疾作为重点控制的疾病,开展全面防治。经过70年的不懈防治,河南省年发病人数从最多年份的超过千万例不断减少,且于2012年后未再发现本省感染病例,终于在2019年经国家考评,确认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一代代疟疾防治工作者书写的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疟疾防治工作的艰苦今天已很难想象。当年,没有电脑,没有数据处理工具,没有通信工具,连交通都只是原始的牲口车,或者步行,实验器材只有最简单的显微镜……现在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当年都是需要意志和责任心支撑才能越过的高山。
程富川与尚乐园的友谊开始于那个艰苦的防疟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探索河南省流行的间日疟的潜伏期及复发规律,长期从事疟疾防治、科研工作的原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张绍武及原商丘地区防疫站程富川自愿接受携带有间日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在国内率先开启了通过自愿人工感染研究间日疟的潜伏期及复发规律等实验。
“我至今记得程伯伯住在我家好多天,一会儿热得满头大汗,一会儿捂了好多被子还打哆嗦。”尚乐园的女儿尚洁说。
由于程富川的家在商丘,感染疟原虫后,为了便于观察,就住在尚乐园家由他照顾,同时观察记录数据。待程富川被治愈后,尚乐园“接力”。
“我去过爸爸的实验室,棚子里面放着好多盆子,养的全是蚊子,密密麻麻的,看着都吓人。”尚洁说。
当年,尚洁的父亲就是主动将胳膊伸进这个棚子里,被成百上千只饥饿的蚊子吸血,然后发病,高烧不退,打寒战、抽搐,一年之内,反复多次。
在那5年间,疟防专业人员及家属等60余人自愿参加了此项研究。他们首先由带有传染性的媒蚊叮咬,然后按时血检疟原虫,观察初发时间,确定潜伏期的时间和类型,初发后并不及时治疗,而是在连续发作三四场,血中出现能感染媒蚊的配子体时,再赤臂伸入有成百上千只饥饿待吸血蚊的笼内任其吸血,以供继续感染新的观察对象;感染蚊子后仅给予能杀灭血中虫体的抗疟药控制临床发作,而对肝细胞内的虫体不予治疗,以观察复发情况;复发后,仅进行控制临床症状治疗,继续观察复发情况,直到自愈。这样,每个自愿感染人员在一年时间内要经历3次~6次疟疾发作,每次发作要经10天左右的隔日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疼等痛苦折磨。参加自愿感染人员都以高度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敬业态度,忍受了疾病的痛苦,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世界上首次以人工感染志愿者方法,证实了温带地区间日疟的潜伏期及复发是由于间日疟原虫肝内期多态的学说,为疟疾学理论和温带地区间日疟防控策略措施的抉择做出了贡献。
在艰苦的岁月里,全省的疟防人员乘着马车下乡,肩挑行李、手提显微镜、跋山涉水步行深入边远的农村、山寨,住农家、宿庙宇,白天筛查、治疗病人,夜晚调查媒介按蚊。
1951年~1954年,原河南医学院教授苏寿泜等两次对省级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进行了疟疾防治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苏寿泜又带领主要技术骨干在重点地区开展了疟疾调查。
1960年年初,豫东平原地区疟疾暴发;1960年~1962年,原河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的疟防专业人员深入夏邑县调查研究。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们吃不饱饭,晚上观察蚊子吸血习性时就啃胡萝卜充饥。1956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的潘琪,身怀六甲仍坚持工作在现场,最终因营养不良和急性肝炎在夏邑县病逝。
1964年河南提出了消灭疟疾、伤寒两个全国第一的口号。当年7月、8月、9月,时任河南省卫生厅厅长马任平和高长喜、曾平、王先发3个副厅长,以及8个处长带领省地方病防治所、省预防医疗大队、省卫生防疫站及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200余人,深入疫区指导防治工作。马任平经常深入生产队“私访”,发现典型即召开现场会,推广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
疟防需要在现场设立试点开展研究,专业人员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在试点工作,难以照顾家庭,有的人在爱人生孩子时都未返回。为了观察媒介按蚊的越冬场所,专业人员就在寒冬深入牛棚、地洞,甚至腰系绳索下水井捕蚊。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河南省消除了疟疾,一是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二是得益于疟疾防治人员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大家不计得失,忘我工作。这是我这么多年从事这项工作的体会。”尚乐园说。
调查研究证明,河南疟疾流行有10年左右一个周期的规律,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有效、持续的干预措施,或者有重大的社会、自然因素变动,每个流行周期之间的年平均发病率会波动在相近的水平。如此计算,如果1971年后全省未实施持续有效的防控措施,到2010年的40年间全省理论发病人数约为1.4亿;由于实施了持续有效的防控措施,疫情报告的发病人数为2782.32万,较理论发病人数减少了11617.68万。40年间,全省共保护了近1.2亿人次免受疟疾的折磨,且到2012年后未再发现本省感染的疟疾病例,使严重危害全省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数千年的疟疾不再成为全省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成效巨大。
传染病防治的根本目的是不仅要及时治愈病人,解除疾病的痛苦,而且更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不断降低流行程度进而达到阻断传播,使其不再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就需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实施持续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实现。几千年来,我国疟疾延绵不断流行的事实表明,国家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水平还未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要求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消除疟疾提供了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疟疾列为重点防治疾病,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保证经费,免费治疗病人及开展服药、灭蚊,依靠基层卫生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落实防控措施。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善、防蚊灭蚊意识提高,减少了疟疾的传播。
“总归一句话,国家的繁荣昌盛,才让这个流行几千年的疾病消除了。我们从心底感谢党和政府。”尚乐园说,“我们这些人是幸运的,有机会看到我们奋斗一生的事业取得胜利。我们的很多同伴为疟疾防治工作鞠躬尽瘁,却没有看到这一天。我很怀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