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宋太祖创设了公使库,用来犒劳在路途上奔波的官员。公使库具体是什么呢?通俗来说,它有点类似今天的接待办,是宋代在府、州、军等地方官府普遍设置管理公使钱物,为地方官员定期举行宴饮以及接待过往官员、外国使节等提供公用物品和经费开支的机构。
公使库中不仅贮藏、管理公使钱,还包括其他的公用物品,例如公使酒、公使醋以及公务招待的各种杂物。根据具体职能的不同,又分为各种不同的小库,在《淳熙三山志》中提到福州有公使七库:进奉库、银器库、帐设库、醋库、酒库、钱库、杂物库等。
公使库作为一个官府经常使用的仓库,出于方便官员管理和使用的考虑,通常会选择设置在衙门内,和其他行政机构结合在一起。《元大德南海志残本》中记载宋代广州“公使公用库,在州治西庑。公使酒库,在州治东庑。醋库,在清海军门外。”由此可知,宋代广州也设有公使库、公使酒库和公使醋库,而且公使酒库就在衙署内。
南越国宫署遗址所在位置,在宋代时是广州州衙和经略安抚使司,那么,当时的公使酒库会不会就在这里呢?
01
广州“公使酒库”在哪里?
1997 年,在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遗迹发掘区宋代灰坑,出土了一件墨书“公使”文字款的湖田窑青白瓷碗底。“公使”是“公使库”的简称,是公使库所贮藏公用物品的标志,宋代广州公使库和公使酒库很可能就设在南越国宫署遗址附近。
2004 年至 2009 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区西北部揭露出一组宋代大型建筑院落的东半部,由厅堂、天井、房舍、东厢房、庭院和多个相连的灶等组成。这组宋代建筑遗迹位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区的西北部,正位于宋代广州子城中轴线北部州衙的东侧,位置与《元大德南海志残本》所说宋代广州“公使酒库,在州治东庑。”的记载相吻合,进一步表明它应是宋代广州公使酒库建筑遗迹。
这组建筑正中的厅堂应该就是酒官的日常办公的治事厅。天井和水井是用来淘洗酿酒原料、装酒器具,打取酿酒水源的主要场所。东廊庑北部发现的 5 个相连的灶则是蒸煮米饭和酒酿好之后蒸煮杀菌消毒的重要场所,东廊庑同时也是煮好的米饭摊凉后拌曲入瓮酝酿的地方。
(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教授绘制)
02
宋代官方招待喝什么酒?
公使酒中的“公”字,就说明了这类酒的性质——招待用酒,它们主要供官员使用,或是招待来访或路过此地官员。
宋代广州公使酒库出土了大量与酒相关的遗物,如不同规格的酱釉罐、酱釉盆、酱釉大缸等。其中,戳印“酒墱”二字酱釉罐残片,就表明这些罐的使用功能是用来装酒的,其次,还有不少戳印酒的品牌的酱釉罐,例如戳印“清香”文字款的酒。
此外,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他发掘区还出土戳印有“居酒”、“德和居”、“主故宅酒”、“醇酎”、“真珠红”、“百花春”、“来香”、“陈宅莲花”等与酒相关的酱釉罐。
不少古籍中都出现过关于酒的记载,而这些名字在南越国宫署遗址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它们为研究我国古代酿酒史,特别是宋代官营酿酒业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例如,上文提及的“清香”,在《太平广记》中就有“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气殊绝”,由此可见这是一款气味芳香的酒;李贺的《将进酒》中“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遗址中出土的“真珠红”这个名字应该由此延伸,这是一种用红曲酿造的酒,色泽赤红;再如《早夏示殿卿二首》中“长夏园林黄鸟来,百花春酒复复新开”,也提到了“百花春”,这是古代人们在秋收时节始酿至来年百花盛开的春天成熟以祈长寿的春酒之一;《说文解字》说“酎”是指“三重醇酒也”,因此“醇酎”是指经过多次反复酿造,酒味浓厚的美酒。
03
市舶宴与公使酒
宋代广州拥有深厚的海外贸易基础,宋朝政府对广州的贸易事务十分重视,开宝四年(971年)率先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市舶司有点类似今天的“海关”,主要是对海货征税和专卖,此外还要对远道而来的海商热情接送,举办市舶宴,表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和优待,市舶宴费用由官府支出,宴会上喝的酒主要来自公使酒库。
而“南海Ⅰ号”沉船,在第 9、10 号船舱放满了大量的酱釉罐,其中有一些大罐的肩部也戳印有“酒墱”、“玉液春”、“吴字号”、“梁宅”等铭款或交枝花卉纹。经过对这些酱釉罐残留物进行成分检测,这些罐子原来也是装载酒的。近年,通过实地踏查、考古类型比对、考古发掘和科技成分检测等多学科研究,明确南越国宫署遗址、“南海Ⅰ号”出土的这些酱釉罐主要产自于佛山南海诸窑。
“南海Ⅰ号”装载大量广州生产的公使酒和私酒,应是它靠广州期间,受到地方官府热情接待馈赠和贸易所得,为确认“南海Ⅰ号”到过广州,最后从广州港离岸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
参考资料:
[1] 李灶新. 宋代广州“公使酒库”考
[2]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博物院.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广州公使酒库遗迹的发掘
[3]王丽. 论宋代公使库在王安石变法中的变化及影响
[4]傅金泉. 古今春酒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