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考古里的那些事儿

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2012年7月4日修订 [2012-07-05]

 

为加强文物、博物馆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特制定本准则。

 

一、忠诚文物事业。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以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为宗旨。

 

二、严格依法履责。坚决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坚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勇于同文物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追求科学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遵循规律,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四、恪尽职业操守。不收藏文物,不买卖文物,不违规占用文物及资料,不以文物、博物馆职业身份牟取私利。

 

五、树立文明新风。自觉遵纪守法,践行社会公德,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简述博物馆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职业道德

 

参考国际博协的《博物馆专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国家文物局《文物、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

 

二、技术能力

 

1、讲解技术和礼仪基础,外形、气质、吐字、普通话之类。

 

2、对讲解词的掌握:即相声术语中的“死纲死口”,即规范化、程式化到最精细的地步。

 

3、心理学和美学基础:在3层次上的升华,包含两种能力:因人施讲和引发讨论。最终实现的效果,是在我提出在观众参观的四个阶段中:建构性参观、解构性参观、重构性参观、验证性参观,都能实现和观众的对话。

 

三、支撑能力

 

1、博物馆学理论基础:所有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应该形成一定层次的对博物馆宏观层次的认知,明白自身在博物馆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

 

2、知识积累:基本的之前的几位回答者已经阐述得差不多,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在对话中向观众学习的能力。

 

3、研究能力:能够撰写讲解词,研究讲解工作范式,承担相关的项目和课题,进行理论升华和创新突破。

 

什么是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 museology 研究博物馆的科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博物馆学的一般原理以及博物馆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史和发展方向;博物馆的性质、作用、特征 、社会功能 ;博物馆展品的征集、鉴定、保管、陈列等业务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博物馆的建筑设备及其他设施;博物馆的机构设置、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   

 

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一般包括研究博物馆学基本原理的理论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发展规律的历史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博物馆技术学,研究博物馆微观管理的博物馆管理学,综合研究多种分支学科的普通博物馆学,研究特定类型博物馆的专门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的发展 17世纪在英国出版过一些博物馆藏品目录,18世纪开始在德国等国出版有博物馆藏品分类和管理以及陈列、教育功能的专著,19世纪上半叶德国出现研究博物馆史的论著,下半叶又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出现全面阐述博物馆功能的著作。到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范围愈见扩大,国际联盟学术合作委员会举行万国博物馆专家会议,并由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了两卷本《博物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博物馆学研究呈现新的繁荣,西欧、北美、日本有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联邦德国出版了《未来的博物馆》,美国出版了《寻求有用的未来博物馆》《危机中的博物馆》,日本出版了《博物馆学纲要》,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博物馆学体系,出版了《苏联博物馆学基础》等有影响的专著。70年代后,博物馆学各分支学科的建设方兴未艾,博物馆的藏品收藏和科学保护、陈列、教育、管理、建筑、安全等诸多方面均出现了重要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英国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197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伦敦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86年中国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中译本。该书从博物馆资源 、藏品保护 、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及其观众 、人员的选择与训练 、博物馆管理等方面,对当代世界博物馆及未来博物馆可能呈现的情景进行了评论式的透视,在世界博物馆界具有影响。   

 

国际博物馆协会1946 年创建。对博物馆学的提高和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50年代,国际博物馆协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组织各国专家在博物馆人才培养,文物征集、保管、交换,博物馆教育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60年代研究过艺术品防盗等;70 年代研究过博物馆收藏所遵 循的道德、博物馆安全 、博物馆为东南亚国家发展进行成年人教育等;80年代研究过博物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责、博物馆如何适应发展中的世界等。该协会还组织通过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它是各会员国博物馆的工作指针,不具有法的效力。1984年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咨询委员会专设委员会起草,1985年7月由38个国家、18个国际委员会共96名代表参加的咨询委员会第24次会议讨论,1986 年11月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4次大会上正式通过。分序言、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行为3个部分,共8条。对博物馆的性质、任务、要求,藏品的征集,馆藏文物的捐献、出售、交换和注销,工作人员对藏品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等作出了严格的要求。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始自18世纪中叶。清末的张謇在他的《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议帝室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 》中,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性质、征集、保管、陈列、管理、馆舍建筑和规划等都有精辟论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后,推动了中国博 物馆学的研究。1936年出版了陈端志著《博物馆学通论》、1943年出版了曾昭燏、李济合著.....

 

文物工作者怎样提前退休

 

文物工作者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退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小于5年(含5年),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事业编制人员,本人自愿申请,经批准可以提前退休。提前退休仍按原事业单位标准核定养老金。

 

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或工龄25年以上的人员,如本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可以提前离岗。在法定退休年龄内,领取离岗时的基本工资,档案工资享受在职人员的增资待遇,到法定退休年龄,一并计算工龄,计发退休费,在原单位办理退休手续。医疗保险享受原单位待遇,住房公积金以离岗时的标准工资为基数进行交纳。

 

凡工作年限满30年;或男年满53周岁、女年满48周岁(女性工人45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经本人申请,按人事管理权限报市有关部门批准后,允许提前退休。

 

目前事业单位提前退休或许将进入改革试点,主要是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退休引来很多的争议,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必要提前退休!

 

具体的事业单位退休相关规定暂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网传各种说法比较多,读者应该密切留意国家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策规定为准!

 

 

  我想知道考古鼻祖吕大临的墓

 

1、盗墓是为了牟取私利而对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考古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并增进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

 

2、中国针对古墓葬的考古发掘基本都是被动发掘,也就是说在墓葬得不到妥善的原地保护情况下(抢在基建工程开始之前、盗掘被发现之后)一种迫不得已的抢救手段。对任何考古工作者来说不发掘都是最好的保护。

 

要说挖墓是否名正言顺,得先问问大规模的机械化建设掘地三尺是否名正言顺,那些破坏了墓葬的原有结构、使出土物脱离了原有环境、使人的遗体得不到妥善保管的盗墓活动是否名正言顺。谁是因谁是果要分清楚。

 

3、考古工作侵犯“别人”么?事实上几乎全世界所有考古工作,都必须征得当地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同意,而且充分考虑到和尊重研究对象的后代、信徒等特殊群体的利益。以涉及伦理道德的人体遗存和涉及宗教信仰的遗存为例,《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明文规定:

 

“博物馆必须确保陈列与展览中呈现的信息是有充分根据的、准确的,且恰当考虑这些信息涉及的人群或信仰。”(4.2)

 

“人类遗骸和宗教圣物的展陈,必须符合专业标准,同时要考虑其原属社区、族群或宗教团体的利益与信仰。其展陈必须郑重得体,并尊重公认的情感和尊严。”(4.3)

 

田野考古发掘中也是类似,大部分国家考古工作的职业道德都有这类基本规定

 

国家考古时挖掘出的帝王遗骨怎么处理

 

帝王遗骨在梓宫内能够透露出很多信息,最简单的比如帝王葬式。其本身也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甚至能够解开一些历史遗案。当年定陵发掘后,一群野蛮人把皇帝尸骨、棺材抛到山沟里,郭沫若曾猜测朱翊均可能是长期吸毒者,还有其身体侧卧,不知道是帝王的葬式还是其他原因造成,但这一切都因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而无解,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所以,如果真的挖掘帝王陵,发现帝王遗骨,那就会成为国宝中的国宝,挖掘后,首先会到有名的医学或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分析,之后就是永久性保存,也可能会拿出来展览。就像马王堆女尸一样,周总理进行了五次批示。

 

考古研究所会收购化石吗

 

不会。化石可以简单粗暴分为两类,一类是受文物保护法保护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一类是受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保护的其他化石。两者分别由文物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所以文物单位所涉及的业务和一般古生物化石无关。

 

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文物法律法规,执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文物调查、保护、发掘、研究和宣传等工作任务,同时对各市、州、县文物考古工作进行业务指导。需要说明的是,收购来源不明的古人类化石行为非但不是保护,而且是对文物的破坏,任何提升文物潜在商业价值的行为都会鼓励盗掘。《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不以个人或家属、子女名义收藏文物,不参与买卖文物。

 

考古学家借考古为名挖古人坟墓对与错

 

盗墓跟考古是两回事,前者是为了牟取私利而对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后者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并增进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

1、你首先要搞清楚为何要发掘墓葬,到底是谁在危害墓葬安全。中国针对古墓葬的考古发掘基本都是被动发掘,也就是说在墓葬得不到妥善的原地保护情况下一种迫不得已的抢救手段。对任何考古工作者来说不发掘都是最好的保护。

 

真正对先人大不敬的,一是盗墓者,盗墓不仅对挖掘过程没有任何记录,而且破坏了墓葬的原有结构、使出土物脱离了原有环境,是对文化遗产的极大破坏,至于“盗墓的人起码不会盗尸体”根本就是臆想,几乎所有被盗墓葬的墓室都惨不忍睹,有的本来是很好的埋藏环境但因被盗连骨渣都保存不下来;二是基建工程中的施工方,在大规模的机械化建设中,自古以来适合人类生存并有希望留下他们生存遗物的地方很少没有受到掘地三尺的扰动,城市中高楼的基础往往要打到十几米深的地下,下水管道和经常开肠破肚的马路,让古代的堆积早已不复存在,这种破坏也是毁灭性的。

 

考古工作者能做的,也就是抢在基建工程开始之前、盗掘被发现之后,对古代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这已经是先人最大的尊重。不像有些人,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收藏非法出土文物唯恐盗掘规模还不大、自己的私藏不精,或者叫嚣着一切地下文物要为经济建设让路,为了经济利益不惜毁灭古迹建造伪文物,一方面却又把破坏文物的责任甚至莫须有的亵渎祖先的罪名强加到文物保护工作者身上。

 

2、展览尸体与考古学家无关,考古出土文物的库房不向公众开放。如果您在某地看到考古发掘出的人类遗体展出,并对此存在不同意见,请向该博物馆反映。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明文规定:“博物馆必须确保陈列与展览中呈现的信息是有充分根据的、准确的,且恰当考虑这些信息涉及的人群或信仰。”( 4.2 )

 

“人类遗骸和宗教圣物的展陈,必须符合专业标准,同时要考虑其原属社区、族群或宗教团体的利益与信仰。其展陈必须郑重得体,并尊重公认的情感和尊严。”(4.3)

 

如果您觉得自己的感情、尊严或利益因某种陈列物而受到损害,请正视这一问题,并向博物馆表达自己的意愿。

 

现在大学里考古系的会有盗墓世家的吗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学考古系里没有盗墓的,更没有盗墓世家。

 

盗墓是违法的,考古工作者收藏文物也不道德。《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文规定:五、维护国家对国有文物的所有权。严禁将国家所有的文物作为礼品赠送给任何单位和个人,严禁出售或变相出售馆藏文物。在为国家或单位征集和收购文物时,所收购的文物及相关资料必须全部归公;对出土文物必须按照规定上缴国有。严禁隐瞒私存,严禁为自己或他人留存文物。

 

六、遵守文物法规和职业纪律。不以个人或家属、子女名义收藏文物,不参与买卖文物。发现文物被盗窃、盗掘或受到损坏,必须立即报告。在从事文物调查、考古发掘、陈列展示、宣传出版等工作中所获得的文物和信息资料,必须及时上缴主管单位存档,任何人不得私自占有。反对垄断文物信息资料及利用其牟取私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