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研究

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在诸多方面浸透着儒家伦理的种种特征,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在建筑体系、景观园林营造、建筑形制、园林审美等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思想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容通力,是中国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理念的根基。正是儒家文化思想中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使全民族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渐趋认同。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是东方文化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儒家文化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景观精神文化与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体现出独特、深厚并富有个性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儒家文化思想研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用“和谐”的理念指导中国建筑景观艺术创作与实践。

 

1 儒家“厚德”精神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

儒家精神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和主体作用。儒家精神文化思想基本可归纳为: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正是这些儒家精神文化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儒家厚德精神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厚德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更多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主张通过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儒家文化注重人文、注重道德、注重感性的特点,并逐渐培养起一种道德的精神。儒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的道德原则。二是内圣外王精神。内圣就是要重视对自我的关怀,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把自己修炼成圣人,至少是按照圣人的标准去修炼。外王就是要重视对群体的关怀,强调通过个人的积极入世把修炼的内圣功夫释放出来,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儒家厚德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奠定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理念追求和谐统一的理想主义特征。北京明清故宫、明清皇陵建筑群、苏州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惊艳世界具有中国魅力的建筑景观艺术,都是将儒家厚德精神文化因素揉进建筑景观设计理念之中,其价值就在于将客观环境中美的因素和儒家厚德精神文化因素结合起来。独特的儒家厚德精神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知识渗透的广度可以概括艺术、建筑景观、人文、历史、哲学、地域、科技等方面,并且互相交融。儒家厚德精神文化是建构中国建筑景观设计文化理念的主要资源,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传统儒家厚德精神文化的内容及特征,并结合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特点加以发展。中国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设计,掀起了建筑创作和建设的高潮,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厚德精神和庄严之美。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建筑语言简练直率,对称均衡,简约笔直的外轮廓呈现出平衡与稳重感,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美。此次中国馆的设计主要是从儒家厚德精神文化中汲取灵感,体现“厚德仁民”的精神理念。整个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涵深邃,耐人寻味。如同超巨型积木搭建而成的中国馆,从表面上看是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斗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和技术,实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和谐观,是儒家厚德精神文化的寄托。国家馆建筑景观设计的文化理念、视觉符号、建筑语汇被有机的整合,体现了儒家厚德思想规范而成的平稳、冷静、自持、静穆、壮阔之美。体现了当代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和儒家厚德文化深邃智慧的哲学思考。中国馆建筑景观设计是对传统儒家精神文化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衡估、扬弃及更新发展,具有“厚德仁民”的宽容品格和容人所不能容的美德,融合儒家厚德精神中优良部分并转化成为适合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所特有的厚德精神文化的个性魅力。

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践,利用传统儒家厚德精神文化资源; 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新的内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本质是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厚德”就是要用像大地一样宽厚的德性德行来容载万众、万象、万事、万物。儒家厚德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只有体现儒家厚德文化思想内涵的建筑景观设计,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体现儒家厚德精神文化思想特征的设计理念,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2 儒家“礼乐”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布局设计的理念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建筑、景观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被具体物化为庄重、秩序、自然、自由的设计审美追求。礼乐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是“有秩序”,在儒学的发扬下,礼就是等级、尊卑、上下间沟通的中介,由于对王权的绝对有利,得到了政治上的巩固。在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风格,一般都具有严格的空间秩序,讲究布局的对称与均衡。如北京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封建帝王权力的森严等级制度。北京故宫传统建筑景观深受儒家美学思想规范、礼制的影响,以华丽炫耀于世,建筑风格追求一种绚烂之美,主要在于显示帝王的权威与富有,格局整齐、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都体现出一种礼制文化的庄重和威严之美。

“乐”是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这里,乐不是指“音乐”,而是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在原始状态下“礼”和“乐”应当说是揉合在一起的。对于礼乐的关系,《礼记·郊特牲》说: “乐由阳来”、“礼由阴作”,《乐记》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百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等。由于儒家礼乐文化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中国建筑景观设计都具有两个基本内涵:即礼制文化和隐逸文化。可看成是礼乐文化的二元对位,但在中国建筑景观空间设计艺术中,这种二元对位实质上是在统一“和谐”原则之下的。形式对立的二元在审美主体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互相作用,以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儒家礼、乐文化对于中国人是如此重要,礼乐文化理念也充分反映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形态上。以江南私家名园扬州个园为例来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士大夫园居生活中的建筑园林布局。园林的南半部分是以建筑、院落为主,均按轴线布置,在这里有明显尊卑次序,是“礼”的充分体现。从院落中间的火巷行至北端到达园门,这里修竹数杆,竹子间散置石笋象征“春山”,入园门东向有“透风漏月”厅,厅南有“冬山”之景,园门北的“桂花厅”位于园林中部,再往北“抱山楼”两厅之间夹着一泓清水,东西各有“秋山”与“夏山”。在个园的后半部,建筑、景物虽然也是有组织的布置,但与南半部相比则明显更加随意与自由,个园南半部与北半部的明显差异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园林景观有严格“礼乐”布局的特征。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家建筑景观圆明园实际上是扩大的礼乐布局的经典案例。圆明园从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这条中轴线及左右勤政亲贤和长春仙馆一起为园居生活中的“礼”区; 而后湖景区、福海景区、北部景区则为园居生活中的“乐”区。长春园中从宫门区( 由外照壁—年朝房——宫门——牌坊——澹怀堂庭院——游廊院落——众乐亭) 到中心区( 过十孔桥长春桥到了全园中部大岛上的含经堂——淳化轩——蕴真斋一组废天酌建筑群落) 为“礼”区,外环景区和西洋楼景区则可视为“乐”区。绮春园中宫门连寝宫区( 从南到北有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这条纵深达三百余米的明显中轴线可视为“礼”区,余下到各处水岛、园林可视为“乐”区。圆明园案例在“礼”区里,院落是层层相推,是礼制的尊卑、等级及礼数等控制着建筑景观的形态,这种建筑景观形态的特征便是“秩序感”。在“乐”区中,由于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介入,使建筑物呈现一种“自然”、“自由”的状态,以达到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便是我们常说到的“诗情画意”。

总观以上所述,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就这两种看法说,礼乐都不能相离。“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素; 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偏”。一个理想的建筑设计,或是一个理想的景观设计,必须同时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

 

3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本质设计的理念

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儒家比德文化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儒家比德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美善统一,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

“比德”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之美。孔子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荀子》中又有: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的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园林景观造景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孟子更充分地讨论了“观水”的问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所谓“观水”,就是要从水的形态获得某种人生心理审美本质体验。孟子强调了活水的清明,以及活水奔流不息的毅力和日积月累、盈科而后进的踏实作风,都是人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精神。孟子比孔子前进了一步,把儒家的审美方式和本质说得更加清晰。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园林设计审美里有高尚的比德观念,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植物配置“四君子”( 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 松、竹、梅) 、“玉堂春富贵”( 玉兰、海棠、牡丹) 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如: 竹竿节节挺拨,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即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列。梅花乃中国传统名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 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中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造景艺术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和设计理念。儒家文化思想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这种儒家文化思想反映在建筑景观设计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文化思想为中国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和设计理念,决定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风格走向。

 

4 儒家“中和”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审美设计的理念

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也最能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的“中和之美”,如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都以此来寄托强烈的中和之美情感,使建筑景观设计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社会和谐意义。儒家文化思想为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提供了较完整的“中和之美”的理论基础。“中和之美”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董仲舒《春秋繁露》载: “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的“中和”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说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严格遵循了“中和之美”的设计理念。儒家的文化思想“中和之美”的内涵,对建筑景观设计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景观”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儒家“中和之美”不仅有其特定的实质,也有由这种实质所决定的特定形态。这种特定形态就是“中和”。“中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赞美《关雎》又云: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乐”与“哀”是动,“不淫”、“不伤”就是动而不过,动而适度。所以这句话集中而又明确地表达了孔子对美的形态观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这就是“中和”。儒家“中和之美”最经典论述就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最核心的审美形态。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审美与艺术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苏州拙政园,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和清华阁七个主要景观区。利用七种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主要营造,表达了主人七个愿望。拙政园建筑景观设计和营造,成为了真正的“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境界和典范。从而获得了“中和之美”的体验。孔子论“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从建筑景观设计创作到欣赏的中庸之度。儒家规定美的形态,即所谓“中和”。孔子思想情感的表达要委婉含蓄,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审美而言,所设计的建筑景观形象应有一定整体美的原则,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和谐统一。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整体和谐统一之美的理解不能只观其表,而要进一步认识到儒家“中和之美”的深意。

中国建筑景观中和设计理念是儒家美学思想“贵和尚中”对称之美的具体体现。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中国传统建筑景观的创作思想理念、建筑风格、景观整体格局等方而有明显影响,大到都城规划,小到合院民居,都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无不渗透着“居中为尊”的儒家中和美学思想。这里的“中”,既有“中间”的位置指向,又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含义,与儒家的“中庸”“中和”美学思想相吻合。如山东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自古以来无数孔庙的“领袖”,是一座十分宏伟而且条理清晰、平面布局规则的古建筑群。整座曲阜孔庙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象征伦理的秩序和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的中和之美。再如北京城,其最突出的设计成就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体现了儒家美学的“贵和尚中”思想,以及中和之美的追求。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和空间建筑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中和之美艺术风格最杰出典范。

儒家“中和之美”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作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审美,应该是体会儒家“中和之美”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让人与自然产生更多共鸣。在遵循儒家中和审美形态的观念基础上,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将会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儒家“中和之美”的理念,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最重要的审美形态和至高境界。

 

5 结语

儒家文化思想作为文化的载体,滋生出其特有的中国建筑景观艺术精神,纵观中国建筑景观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到,表现具有中国审美特征和自然观的建筑景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要有深厚的理解。中国建筑景观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建筑景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包容意识、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成圣成贤的人格追求等方面的精神特征。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以一种独具神韵的侧影屹立于伟大的东方地平线上,成为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西蒙兹.斯塔克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第4 版)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下编)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明]计成著,赵农注释: 园治图说[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年,89, 98, 210,243.

[4]郑韬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礼/乐布局”[A]. 为中国而设计—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C].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00—102.

[5][明]文震亨著. 长物志图说[M]. 海军,田君注释.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0—111.

[7]石孟良,卫军,万敏. 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J].华中建筑,2003,( 2) .

[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9]秦红岭.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建筑,2004,( 3) .

[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之美—礼制建筑坛庙祭祀[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1]傅永聚,韩钟文. 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第20 卷( 儒家文化思想研究) [M]. 北京: 中华书局, 250.

[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之美—道教建筑神仙道观[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之美—皇家园囿建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4]钟茂森著.中国精神[M].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原文来源:

矫克华. 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v.24;No.171(s3):41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