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如何建设?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研究会、杭州市规划局富阳规划分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小城镇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组织举办的“浙江‘美丽乡村’规划与实践研讨会”于近日顺利落幕。

东梓关村是此行考察走访的五个乡村之一,以致力于打造中国建筑作品展示区、培育以建筑业为特色的“设计小镇”为建设思路和目标。但是,“设计小镇”未来之路该怎么走,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和实施,设计与乡村如何融合?看看与会专家怎么说。

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招招说到点子上!

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招招说到点子上!李京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顾问规划伴行,让设计师与村民“打成一片”

参观东梓关后,觉得这个村在规划设计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不过,东梓关“设计小镇”要想进一步发展,关键是要让设计师和村民“打成一片”。

规划设计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自己的创意随意加在村民身上,更应该考虑一下,他所带来的设计,村民是怎么评价的?在进行设计时,应该更多地考虑村民到底需要什么?

 

东梓关“设计小镇”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同地方的游客来到这里,村民们能否通过与陌生人的沟通和交流,达到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下一次举办东梓关论坛时,是否可以让当地村民参与其中,讲一讲他们想要的设计是什么,设计到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招招说到点子上!

以前都说“规划先行”,东梓关以后的发展,应该做到“规划伴行”———设计师做完规划后,不能一走了之,而要留下来继续指导规划的实施,参与后期工程建设,确保具体工程的设计、建筑方案,甚至实施过程中具体的规划,都必须与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在指导协调的过程中,了解并满足村民的需求,与村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如此,“美丽乡村”建设才能越来越好。

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招招说到点子上!夏南凯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工引进其他设计,实现产业多样化

 

东梓关整个村居沿富春江水岸呈带状分布,设计精准、规划一流,根据村落自身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确定村庄规划思路和目标,推动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相互衔接,使其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现特色,避免了“千村一面”。

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招招说到点子上!

秉承“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重构乡村的美与生活,这是东梓关作为文化古村落的特色,改变了原有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在打造新杭派民居的基础上,并不是简单的旧村改造,也不是单纯追求外观美化,而是一项集建筑美和生活美于一体的世代工程,是古典与现代、生产与生活的融合。这是一种传统江南民居的神韵和意境融入现代城市化居住模式。

未来,东梓关要拓宽发展道路,除了建筑设计方面,还可以引进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从而实现产业的多样化,这对旅游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富阳正面临着产业转型新时期,这对东梓关来说,意味着有了发展新产业的机会,也能为当地老百姓谋得更大福祉。

罗志刚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级高工改善环境和发展产业“两手抓”将东梓关打造成宜居宜业之地

 

大杭州的美丽乡村,名声在外。东梓关整洁优美、环境宜人,这些自不必说。一走进东梓关,我就被它吸引了:隐约可见的、点缀在富春江边的“杭派民居”,镶嵌着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东吴景致”。东梓关这个江南水乡古村,因村居的华丽“转身”、环境的美丽“蜕变”,再次成为聚焦点。

 

美丽乡村不能止于外观,关键在于“里子”。因此,除了改善农村环境,还需要发展农村产业,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东梓关打造成宜居宜业之地。这样,才能吸引人员、资源回流,增强发展动力,让农民富起来,实现持续繁荣美丽。除了独特的“设计”和秀美的风景,东梓关更要有完整的规划,由点到片有序推进,形成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交流、会展活动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打造富阳美丽乡村建设“金名片”。

 

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招招说到点子上!

 

未来的东梓关,应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繁荣乡村经济,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提高村民素质,整体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招招说到点子上!栾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加强乡村集体能力建设变“输血”为“造血”

 

东梓关建设得非常好,村内环境整洁美丽,小盆景随处可见,配上村里特有的水塘,给人以美的享受。

 

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招招说到点子上!

这是一个精彩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但在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由点到面复制建设时,不能简单地推广一个模式,不能机械地复制同一种思路,而应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加强乡村集体能力建设,变“输血”为“造血”。

现在,美丽乡村建设、庭院整治等工作,都是政府推动在做,这是“输血”。能不能通过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或者村民自觉行动,变“输血”为“造血”?

这种能力怎么培育?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要转变村民的观念,让大家意识到美丽乡村建设,是为自己而做的。其次,以行政村内各个自然村为依托,把志趣相投的人整合为一个“小集体”,相互约束,相互帮助,形成自发建设美丽乡村的合力;一个个“小集体”再汇聚成大集体,最终全面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