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民国“公子收藏家”千金求一字

张学良是民国时期四大“公子收藏家”之一,其收藏之富、之精,堪与张伯驹等比肩。少帅本人是个叱咤寰宇的风云人物,他的收藏也颇有渊源。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长子,1901年6月3日(清光绪27年4月17日)生于今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他前三分之一的生命是令人景仰、称颂的爱国将士,后50年时间过的却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幽禁生涯,再后来就是近10年的海外生活。从20多岁起,他就开始收藏书画等艺术品,收藏历史长达70多年,藏有高质量的艺术品300余件。

 

收藏——毕生唯一嗜好

在世人眼中,张学良是风流倜傥的民国四公子之一,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少帅”,似乎有点儿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一介武夫的味道。而实际上,张学良乃一儒将也,他不仅国学功底深厚,精于诗词,更写得一手好字,行书、楷书、隶书、篆书皆有不凡功底。

张学良不仅自己作诗、写字,还善品鉴,喜收藏,广交文人雅士,是民国时期收藏界最负盛名的“四公子”之一。按照张学良自己的说法,“我当年在北方,我算是差不多第二,就不能说第一。我在要是第二个,就不算头一个,就这么讲。我从前没有旁的嗜好,就是收藏字画,个人管道也有,拍卖的也有,一种嗜好。”张学良的收藏多是早年购进的,涉及到古籍、文玩、书画等领域。

 

千金求一字

张学良曾收藏古代书画600余件,其中有王献之的《丙舍贴》、小李将军的《海市图》、董源的《山水卷》、郭熙的《寒林图》、宋徽宗的《赦书》、米友仁的《云山图》等,均为珍品。为了得到“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一幅字,张学良不惜千金求一字。他曾回忆说:“我有一幅字,我当年是花三万块钱的,二十九个字,就二十九个字,我花三万块,一字千金呐。”

他收藏了许多明朝的古董、画,后来被卖掉了。唯独明朝的书法,张学良一直珍藏着。张学良晚年曾说:“那个(明朝)的书法啊我都留着,我很喜欢书法,我留着,现在恐怕在台湾呢要拿出明代的书法也是不容易的,我专门留有明代的。清代的当然我也有,(但)现在差不多都没有了。我原来留书法留很多很多,明代的书法恐怕是我收得最多的,还有扇面,大的收不起了,明代的书法、扇面,明朝有名的这些人,我差不多几乎没有没收到的。明四大家,明朝这个所谓画工精美的,我就成套的,有的没收到,收不到。在大陆还可以,在台湾很难收到。”

 

邀张大千赴“鸿门宴”

中国现代史上,张学良与张大千两人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张学良是位叱咤风云、统领三军的大帅;张大千则是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大师。这两位身世、经历、禀赋、才能等截然不同的文武奇才,本应属风马牛不相干,但他们却有过一段颇为有趣的书画奇缘。

20世纪20年代后期,张大千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的书画界已颇富名声,但是,他当时的画还不算出类拔萃。然而,他所仿作的石涛画,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也常使得当时上海、北平等地的许多自称为“目中有神”的名鉴赏家,相继“上当”、“被骗”。

当时,权倾东北、威震华北的年轻少帅张学良耗费巨资,从各处搜罗到不少石涛的作品,当然在这些收藏品中,也有不少是张大千的仿作。

后来,当社会上盛传“所谓石涛的真迹,其实大半出自一个青年画家之手的仿作”时,张学良也为自己的“大上其当”而感到震惊。于是,他很想结识一下这位能把假画造得天衣无缝、使海内外大名鼎鼎的鉴赏专家也难辨真伪的假石涛。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张学良在东北易帜,由奉军少帅被调到北平,出任国军海陆空三军副司令。翌年,张大千北游故都,寄居长安客栈。

张学良听说后,便柬邀张大千吃便饭。友人们得知此事后,都提醒张大千,说这恐怕是“鸿门宴”,要小心张学良来算假石涛画的这笔账。可是张大千考虑后,还是赴宴了。不过,他临出门时,已嘱咐过家人,如果逾时不归,就要托人打听关照了。

 宴席上,有不少北平书画界的名流。当时,张学良对张大千颇有礼贤下士的谦恭之风,于是在张大千心里,便逐渐消除了鸿门宴的顾虑。只见酒席间,张学良谈笑风生,也不问假石涛的事,这才令张大千真正放下心中的石头。

不过,张学良还是点了张大千一下,他曾拍着张大千的肩头,对着其他客人,以介绍的语气说:“这位便是仿石涛的专家,鼎鼎大名的张大千,在我的收藏中,就有好多是他的‘杰作’。”

这是张大千与张学良第一次带有戏剧性的相识情景。从此,他们两人就交上了朋友。后来,张大千曾以石涛的笔法,画了一幅《黄山九龙潭》赠送给张学良,画中还题了一首借景寓意,颂扬张学良雄才大略的诗。

1994年4月10日,张学良旧居文物拍卖会由苏富比拍卖行举办,轰动了文物收藏界。这场拍卖总成交额高达13289万新台币,比事前预计的高出3倍之多。207件拍品全部拍出,实现了100%的成交率。其中,张学良收藏了长达70年的北宋宫廷御用画家谢元所绘的绢本长卷《桃花》,最终以1655万成交,是整场拍卖的最高纪录。而张大千生前赠送他的一些作品,如《湖山轻舟》、《秋声图》和《水竹幽居》也拍到了950万、350万和520万新台币。

人事远去,铅华殆尽。在这些旧藏里令人回味的,不仅有古代名士的艺术造诣和那位翩翩少年的好古尚雅,更加折射出中华百年的风云变幻,也许这才是人们对张学良旧藏寄托的无限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