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曾表示:“中国还没有真正的收藏家。”
此言一出,哗然一片。他认为收藏必须具备两个概念,“在库”和“在途”。前者是指进入博物馆,或是大收藏家那里,大收藏家生前不会出卖自己的藏品;后者则强调均由经纪人或投资者购买。
收藏家,实属凤毛麟角。除具备马馆长所说的要素外,最重要的一点,当属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将艺术品奉献给社会的宽广胸怀。
1948年,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为了避免国宝《游春图》流向海外,卖掉了心爱的宅邸园林——似园,最终以220两黄金的高价买下《游春图》,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将其捐献给国家。当时,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准备给一些报酬,张伯驹坚定地回绝了,他说:“东西在我的手里,就是在国家的手里,我怎么能和国家分你我,一定上交国家,无偿捐献!”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无偿捐献出来。“稀世之宝”“价值连城”这样的词汇,在张伯驹先生捐献的作品面前,体现的淋漓尽致。
真正的收藏家是用行动去诠释对艺术品的爱,不惜一切去保护,他们的精神与征战疆场的人并无区别。也许在唯利是图的人看来,他们是不识时务的傻子,手中有价值连城的宝贝,却无偿捐出。不过这恰恰是普通收藏者和大收藏家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