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上将张钫 千唐志斋存千古

张钫(1886年-1966年5月25日 ),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收藏家。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1913年,时任陕军第二师师长的张钫戎装照

 

 

中原“老贼头”和“老军事家”

张钫祖籍偃师,先人因水患自乾隆年间徙鲁山,后返翟镇,再迁新安,子孙遂以家焉。张家以诗书传世,张钫伯曾祖张宗泰是嘉庆丁卯科举人,著有《鲁岩所学集》,为阮元所称道。张钫祖父张逢源,以农为业,勤劳持家。张钫父亲张清和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拔贡,曾任陕西乾州、鹿州州判。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岁的张钫随父迁居陕西。

张钫自幼聪颖顽劣,塾师斥之为“朽木不可雕”,他反驳曰:“雕朽木者,庸匠也。”他先后在陆军小学、中学读书。因痛感国势日衰,遂弃文就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回陕任新军炮营排长。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二十二日,张钫与张凤翔、张云山、钱鼎等领导陕西同盟会,响应武昌革命,组织和发动陕西起义。11月初,张钫任秦陇豫复汉军东征军大都督,三战潼关,保卫了西安,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著名将领。

民国建立后,张钫先后任陕军第二师(由原东征军整编)师长、陕南镇守使、将军府参军等职。民国6年(1917年)7月“张勋复辟”,张钫任陕西讨逆军司令。次年5月,张钫在陕组织靖国军,任副总司令(于右任为总司令)。

民国10年(1921年)因父病故,张钫回乡守制。三年间,创办铁门镇小学,资助成立续修志局、集股开办观音堂煤矿。1924年,张钫再次出山,协助冯玉祥同广东国民政府合作北伐。民国17年(1928年)9月,张钫任河南省建设厅长,其间,主持植树造林、修建公路,创办了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颇有成绩。30年代,张钫曾率部转驻江西、江苏、河南、陕西等地“围剿”红军。

 

蒋冯战争时期,张钫参与了策反韩复榘的活动,自此与西北军分道扬镳。中原大战时蒋冯双方正面打成僵持状态,西北军的大刀队和骑兵师给蒋军以很大威胁。面对枪炮打不过的西北军,蒋介石采用银弹、肉弹齐上的方针。张钫奉命以河南省政府主席、讨逆军第二十路总指挥的身份瓦解冯玉祥的部队,他刚到孙殿英的部队就被冯知晓。冯发电要孙把张钫就地枪决,蒋得知后给孙电报,要10万大洋赎回张钫。冯再电,给20万速速枪决张钫。两边抬价,张钫的脑袋迅速涨到60万,终究蒋介石钱多,保住了张钫,而张钫在冯军中呼风唤雨,大展手段,拉拢了吉鸿昌、万选才、刘镇华各路十万人马投蒋,冯玉祥一败涂地。张钫的二十路军一度膨胀到8个师之众,但其中收编的土匪众多。后来张钫把所部改编为陆军75、76师共6个旅,把这些绿林豪客教育成国家的武装,他因此被人戏称为“中原老贼头”。

1937年,抗战爆发,张钫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后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旋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有职无权的空架子),1938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任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授予陆军上将。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张钫戎装照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委任张钫为鄂豫陕绥靖区主任,而当时国民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张钫环顾时局,决定弃暗投明,遂于1949年底在四川率部起义,此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钫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曾任国家文史馆副馆长。1951年,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到北京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学习班,并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接见;毛泽东见到他时,称他是“中原老军事家” 。

1966年5月,张钫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6月,其子女在新安县政府的协助下,将骨灰归葬铁门“千唐志斋”故园。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张钫故居

 

 

儒将必能书

张钫并非一介简单的武夫,他也是一位酷爱金石字画的儒将,曾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等文人雅士交往甚密。

张钫酷爱书法,先宗法《郑文碑》《九成宫醴泉铭》和《龙门廿品等》;次又潜心研究赵子昂的《三门记》《胆巴碑》和王铎的《拟山园》碑帖;继而研习颜真卿的《勤礼碑》和《麻姑仙坛记》等贴,逐渐形成了字体秀润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张钫力求上进,访名师指教,博采众长,写成了笔力雄厚、骨肉兼备的“欧赵合璧”书体。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张钫书法(资料图)

 

 

他在戎马倥偬中坚持临池,曾为不少机关、团体、商店、个人书写匾额。其遗作甚多,像“人民体育场”和“洛阳桥”等榜大字可见一斑。1985年洛阳市举办了张钫的书法遗作展览,共收作品70余幅,真、隶、篆俱备,青、中、老三期作品均有。

古今书家中同名“张伯英”者,有三位最为著名,除新安张伯英外,尚有东汉张芝(字伯英),近代铜山张伯英(详情参考:大收藏家412期:张伯英,慧眼能识王羲之二帖,启功终生追随的恩师)。三位张伯英各有专擅,堪称书法史上的趣闻美谈。

民国7年,张钫还组织编写了《历代军事诗选》,蔡元培序称其“振国魂而御外侮”。

晚年的张钫响应周恩来关于撰写文史资料的号召,从1960年起,写出约30万字的回忆录,记述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起义几十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珍贵史料。后来其回忆录辑为《风雨漫漫四十年》,于1986年出版。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千唐志斋藏品

 

 

谁非过客 惟志长存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于右任的影响下,张钫逐渐对墓志石刻产生了兴趣,并于1931年开始广泛搜集。据说张钫曾与于右任有约:魏志归于、唐志属张。张钫曾将搜集到的300多块北魏墓志转交于右任(现存于西安碑林),自己则以唐志为主。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墓志铭

 

 

张钫先是在洛阳周边搜集。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历来人文荟萃,富豪云集。城北邙山,东西绵延,土厚水低,被堪舆家们视为"风水宝地"。因此,"生在苏杭,死葬北邙"成为古人追求的人生目标。至唐代,已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以至"北邙无卧牛之地"。然而,正是这些富豪的墓葬,诱使洛阳一带盗墓成风,至民国时期已是"十墓九空",盗墓者重在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则乏人问津。清朝末年修建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众多志石,更是多被随意丢弃。被当地人用来垒院墙,砌猪圈,以及村妇洗衣时的捶布板。张钫在河南主政时,开掘所得汉唐碑石全部用军车辇归故里,但他复以全拓分售各公私图书馆,故世不以为非。

张钫也面向全国各地搜集志石,均不惜重金购买。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张钫收集唐代墓志一千多件,成为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唐武宗时期宰相李德裕之夫人刘氏墓志铭

 

 

张钫故居(张公馆)位于新安县铁门镇西隅,故居西百十米处,是张家“蜇庐”花园。故居与花园之间有一地道相连,地道内还辟有暗室,可做防空袭之用。“蜇庐”建有一石室书房,为张钫读书专用,名曰“听香读画之室”,左右有联,云:“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这些均是1923年康有为来此所题。除此之外,石室另置有石,上铭: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蜇庐,康有为题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听香读画之室,楹联为康有为所撰,横额为罗振玉高徒关百益所题

 

 

张钫在“蜇庐”花园内营建金石陈列室,共有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砖窑。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19件,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故名“千唐志斋”,由国学大师章太炎用古箓为之题额,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千唐志斋,章太炎

 

 

千唐志斋现存各类藏石1419件,现存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内容涉及皇亲国戚、相国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古代尤其是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证史、补史、纠史的作用,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也称得上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墓志博物馆。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千唐志斋一隅(资料图)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唐人墓志共出土三千五百多件,千唐志斋就占有三分之一还要多!更为可贵的是,千唐志斋的收藏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如武则天造字十九个,狄仁杰的《袁公墓志铭》是迄今能看到的唯一的狄氏手迹,赵孟頫书写的《宜武将军达鲁花赤珊竹公神道碑》等,还有一些无名氏撰写志主为勋臣贵戚且史书有传的珍贵史料,以及足以代表书法流派从中可以寻绎唐代书法源流轨迹的珍贵文献。张钫父亲的《张子温墓志铭》还被称为近代书法艺术三绝,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刻。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张子温(张钫父亲)墓志

 

 

书画部分中也是珍品琳琅满目。书法有北宋米芾所书行草对联,明代董其昌所书行草横披,清代孟津王铎所书行草中堂,刘镛所书草字条幅,王子弘所书行草条幅,陈鸿寿所书汉隶对联,邵瑛所书狂草条幅,以及韩东篱、张人杰、靳志、刘承烈、许震等所书的对联、楹联、条幅、横幅、单幅等等,还有蒋介石撰文、贺耀祖书写的隶体《张母王太夫人寿序》长篇。

绘画方面,有嵌在第十一室内的汉代线刻佛教故事;有第十五室内的汉武帝梦景图浮雕;有号称画竹圣手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作的风、雨、阴、晴竹姿诸态四幅一组的屏扇,名曰“醒”的条幅竹画刻石;有第三天井西壁所嵌的清光绪皇帝的引见官王纯谦以手指所画的兰草等。

张钫还有数百块未镶嵌的唐代墓志,由于抗日战争爆发,遂运往陝西,现存陜西省博物馆。因此现在西安碑林和陕西博物馆的墓志石碑,很多也是出自河南新安。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据说这方龟形墓志,全国仅见三方,其余两方现存南京博物馆和西安碑林

 

 

爱民者民亦爱之

张钫戎马一生,后来又做了大官,但是他很少摆官架子,且轻财好义,所到之处对父老乡亲多平易近人;遇有贫苦,慷慨解囊;见到争执,即予调解。回归故里,不骑马,不坐车,见到乡亲,必先问侯;对无力求学者,给予资助。新安张志平等多人留学日本,都靠张钫供给;新安县铁门镇小学为张钫创办,县、镇两家图书馆各藏《万有文库》一部,也为张钫捐赠。

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张钫由鸡公山移居西安。这以后他倡办麟凤煤矿公司、勉县民生煤矿公司,又创办西北中学,致力于兴办教育与实业开发;日军侵占河南后,大批难民逃往陕西。张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份,利用他与陕西政界友人的关系,救济和安置了大批难民,又解决难民子女及河南大学迁到西安的师生的吃住问题,被河南难民誉为“老乡长”。前几年电影《一九四二》述河南灾情后,蒋介石到张钫家借款借粮,张允出一半家产赈灾,堪证张钫济世安民之志。

 

大收藏家424期:陆军上将张钫,千唐志斋存千古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

 

 

张钫临终前,嘱托家人将“千唐志斋”献给国家。后来小浪底水库修建时,新安西沃乡的青要山北麓北魏石窟被搬迁至千唐志斋的东院。现“千唐志斋”已成为国家二级博物馆、AAAA级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

陈尚君《张钫与河南赈灾》

《千唐志斋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