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小镇青年,摇身成为如今的红木界第一人,杨波或许确实比其他人多了些幸运。但是,他搬过砖头啃过馒头是真的;他早起晚归在外奔波、一年到头没有过周末是真的;他曾经流过的汗水和泪水,也是真的。
为爱出走
        赏着各式古玩、听着潺潺流水,闲坐于红木椅上,喝着茶、噙着笑,初见杨波时,他悠闲的姿态看起来完全不像个商人,倒更像个艺术家。
杨波说:“我是收藏领域里最会做家具的,家具行业里最懂收藏的。”
        杨波今年五十岁,是“元亨利”古典硬木家具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国际大收藏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委员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书院杭州分院特聘导师,中国家具行业红木第一人……拥有着多重身份的他,不仅痴迷红木、喜好收藏,还出过书、讲过课,比起如今喜欢抱怨自己工作的大部分年轻人,杨波不仅将自己的喜好做成了事业,而且还做的游刃有余,成了个中翘楚。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杨波,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都有着一段艰苦的过去。
        1980年高中毕业后,杨波做过很多工作:开出租、去餐馆打工、办服装裁剪学校等。当被问及哪段生活最苦时,他说,去工地上当小工的那段日子让他记忆深刻。“那时每天来回搬着石头、扛着砖头,晚上躺在炕上的时候,手上都是白天干活时打的泡。”陷入回忆的他,诉说起那段过往时显得很平静。
        1983年,他因为工作原因被当时的单位派往石家庄。1985年,他在当地认识了一个不错的姑娘,在杨波不懈的追求下,他们恋爱了,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但是,当他恋爱的事情被单位知道后,当时的领导给他下了一个有些“不近人情”的命令,要么立刻分手回京,要么自己办理离职手续。
在爱情面前,杨波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
       两个年轻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相爱的日子纵然有欢笑,但更多的是生活的困窘。他们结婚时,杨波手里没有一分钱,别说办婚礼,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杨波都没有钱给妻子买。库房里的那张单人床,是他们全部的家当。为了拥有一次将来可以共同回忆的蜜月之旅,他们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3000元。
当年那位家境尚可,却被爱感动嫁给了一个穷小子的姑娘,就是杨波如今的妻子。后来,在杨波创业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一直助其左右,她的陪伴和支持,无疑是对杨波当年“为爱出走”最好的报答。
       屏风转手赚一倍,原来卖红木可以赚钱
       杨波出生于河北涞水,那里是中国京作家具的发源地。而杨波家里的祖祖辈辈都是做传统家具出身。受家乡氛围的影响和家里人的熏陶,杨波从小就与传统家具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涉足红木领域之前,杨波还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电器生意。在1992年到1998年的六年时间里,他主要销售电板开关等各种小型电器。
        那段时间他的生意做得非常红火,这与他的突发奇想不无关系。他说,他是当时唯一一个在家具城销售电器的生意人。销售电器为他后来踏足红木行业积累了资金;而在家具城里销售电器,也为他后来的转行积累了人脉。
         199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灯具城和大型电器商城开始涌现,杨波意识到电器生意未来可能不再好做。就在那个时候,一次“借钱”事件让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
         “我有一个发小一直在做红木生意,那一年他正好资金周转不灵,前后两次跟我借了6万元。他当初承诺,如果钱还不上,就把自己手里的一个价值六万元的红木屏风抵给我,当还钱了。”杨波说,他当初对那个屏风没抱期望,一直将屏风放在他经营电器的门店。可出乎他意料的是,过了几年,那个屏风还真卖出去了,而且卖了12万元,净赚一倍。
        那件事让杨波意识到,红木家具除了看着好看外,还可以赚钱。
        于是,1998年。34岁的杨波决定和另外五个朋友一起,六人联手进军红木家具行业。
       1999年,杨波在居然之家租了一个面积约80平方米的店面,那是当时整个家居卖场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古典家具店。每个月3万元的房租,让杨波倍感压力,开业不到三个月,他就有些坚持不住了。
         “我们完全不懂销售,只知道跟消费者介绍我们的家具不用上漆,很环保。”但是很显然,他们的这套销售理论根本不足以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就在我们即将要退出卖场时,店内成交了一笔30多万元的订单。”杨波说,那笔订单就像及时雨,它不仅让店里接下来几个月的房租有了着落,更重新燃起他们六个人已经快丧失的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从那以后,他们的销量一路走高。2000年,杨波的第二家古典家具店在爱家家居开业了,规模扩大到200平方米。他们的员工人数也从最开始的6个人扩充到了30多人,工厂从一开始的1间,扩充到5间、8间、10间。
        如果当初不选黄花梨,就没有今天的杨波
        如今和朋友闲聊时杨波常常说,如果当初他没有选择黄花梨,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杨波,更没有今天的元亨利。
        2000年,杨波在朋友的带领下走进北京香山的一位老师傅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海南黄花梨,由此以后,他对黄花梨的喜爱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也是在那一年,杨波正式注册了“元亨利”这一品牌,在那之前,他们一直处于无品牌的“裸销”状态。
         2003年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杨波在爱家家居举办了一场黄花梨的专卖活动,借机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这种珍贵木材。同年,一位记者在报道中提及杨波囤积了大量的稀缺木材黄花梨。而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栏目也开始从“话说元亨利”开始,通过连载式的报道为读者揭开传统家具的神秘面纱。随着黄花梨的曝光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黄花梨,知道“元亨利”。
        2005年是杨波入行以来红木家具销售最火爆的一年,也是他收藏第一件重器的一年。“我从一位河北老师傅那里收藏了一件长4.03米的大架几案,那是我的第一件藏品,那种老家具的美一下子就触动了我的神经,那种美,是世界上任何家具都没有办法超越的。”提及此,杨波的眼神熠熠发光,他说,踏入收藏行业让他对做家具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他觉得自己是收藏行业里得益最大的。
        顺其自然,他们有他们的爱好
       这些年来,杨波的事业越做越大,业务触角伸展的越来越广。他说,他总是能及时把握住红木市场的最新动态,在整体市场高端消费群体紧缩的今年,他适时推出新的红木家具产品白酸枝,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注意。
        其实在采访中会发现,杨波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但是一提起红木、一提起黄花梨,他的眼神开始专注,他端坐的上半身开始前倾,他嘴唇的闭合次数开始变多。那种专注与爱,会不自觉的从他地骨子里透出来。做自己喜欢做的,执着于自己热爱的,又怎么会嫌累呢?
        不过他还是感激于多年奋斗中家人对于自己的支持。“我工作忙,但好在我的家人都很理解我。”提及子女,他说他并不强求他们继承他的事业,毕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只有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有所成就。
        “我女儿都成家有孩子了,小丫头很可爱,我儿子现在在做影视传媒,我帮不上什么忙,主要是我也不懂,不过他现在好像做的还不错。”尽管嘴里说着自己不会太多的帮助儿子,但是手指却翻动着手机给我们找着他儿子的照片。有趣的是,这张照片,并不是存在杨波手机相册中,而是他现从百度搜出来的。看他的熟练程度,很明显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百度这样搜索儿子的照片了。那一刻,仿佛看到眼前这位严父刻意隐藏起来的那颗对于子女的慈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