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疫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古代发生疫情,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在史料里,最早在公元前674年,就出现了疫病的记载。
《左传》:(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
根据史书上的统计,从周到清,有记录的大型疫病就有238次。
在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的汴京大疫是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根据记载,病死者达九十多万,由于贫穷无法入葬者无法统计。
《金史·哀宗纪》:“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再是数。”
有疫病就要应对,古时医疗条件落后,古人如何应对疫病呢?
面对大灾,自救和互救是本能,古人也不例外,即使生产力落后,他们也有多种手段应对。
首先是清理疫病生长的环境,降低疫病爆发的可能。
古代卫生条件有限,大大小小的水沟容易藏污纳垢,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清理沟渠,净化卫生条件是第一步。
如南宋时期,名臣真德秀在泉州任知府,看到城内水沟淤塞,污浊不堪,“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于是下令清理沟渠,以防疫病滋生。
古时官员重视公共卫生的还有不少,比如乾道年间的隆兴知府吴芾,也曾带领民众清理沟渠,为民造福。
《朱文公文集》:“旧有豫章沟,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
这是在对疾疫的预防,那么如果疫情发生呢。
首先也是隔离,这是古今通用的做法。
如汉平帝时期,蝗灾引发疾疫,发病者被安置到空宅子里隔离,提供医护。
《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面对疫病,隔离是制度。
比如南北朝时期,北齐太子萧长懋就设立了六疾馆,这是个专门隔离收治疫病感染者的机构。
疫病是公共事件,古代的政府也会提供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药物和防治疫情。
在宋真宗时期,朝廷拨付给每个州购买防疫药物的资金是五十贯,到宋仁宗时期提高到两百贯,药局里要配置防疫药物,以防疾疫,并从此延续下去。
除了政府拨款,商业繁荣的宋朝还利用民间力量,提倡商人捐资救助和动员民间力量,劝谕富有人家施医舍药,多头齐下,消灭疾疫。
除了地方州县,对于人群聚集的京师,有医博士宣传防疫知识。在军队里,还要求按时服用防疫药物。
在救治上,也会采取多种渠道。
以宋朝为例,宋太宗时,京城发生瘟疫,太宗就命选派良医十人去诊视病人。
高宗时,临安发生瘟疫,高宗拿出柴胡制药,“救活者甚众”。
孝宗淳熙十四年,临安又一次发生瘟疫,和剂局就制成防疫汤药,免费发放,救治百姓。
疫病爆发时,当然少不了名医的身影。在历史上,医圣张仲景、明朝名医吴有性、清朝名医戴天章、刘奎、余霖、戴北山等,都在疫病爆发时对救治瘟疫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比国外,中国古代在疫病防治上还是比较积极的。
再看看国外。
拿让人谈之色变的黑死病来说,古代欧洲起初并不重视,没能采取集体防疫的措施,导致病情大规模爆发。
等到疫情蔓延,各国政府才开始有组织进行集体防疫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隔离。
当时的欧洲各国采用了最严厉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往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也隔离。
也拜隔离所赐,欧洲终于在之后几十年逐步走出黑死病的阴影,如果没有严厉的隔离,后果不堪设想。
全世界面对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及时的医治,隔离就是防止疫情传播,保护健康民众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对待现在的疫情,减少接触,在家静候疫情得到抑制,是专家的一再呼吁,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