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的范围在古代有四种说法 :
方圆 5000 里(见《福地记》)、方圆 2000 里(见《洞天福地记》)、方圆 2700 百里(见唐《青城山丈人祠庙碑》)、方圆 800 里(见《青城近记》) 后世多公认第四种说法,古籍《法苑珠林》云:“成都原在西海青城山中。”按近代行政区划,古之青城山地跨今成都市(包括都江堰市、崇州市、 大邑县、邛崃县)、名山县及汶川县相邻地区,并非目前四川都江堰市青城 山镇的 98 平方公里的辖区。青城山,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中国政府及联 合国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 AAAAA 级风景区、 中国十大长寿之乡、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第一个流派天师正一教的发祥地,在青城山的历史上 先后存在过七个道教教派,分别为天师道正一派、上清派、北帝派地祗宗、 清微派、丹鼎派南宗、全真龙门派、青城派。
由于古代的青城山地处西蜀,空气清新,被喻为“神仙都会”,故多个 道教流派人士均到过青城山修炼,因此被排名为中国道教第五大洞天。但由 于青城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易守难攻,故古代青城山的最高峰赵公山又 是绿林派武术的发源地。青城山在清代后既是道教圣地,又是绿林好汉、强 盗响马出没的地方。加之空气潮湿,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所以修道之人 在此修炼,既要练养生功夫,还要抵御风寒湿痹,且要练辟谷功夫抵御饥饿。 同时实战跳跃、躲闪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可能会遭遇强盗、猛兽、 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在青城山修炼的道士中出现过很多武林高手。清末民 初,青城山道人张永平(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付元天大师之师)、陈琳(国 家武协于 20 世纪 90 年代年代唯一确定的青城派代表人物余国雄之师)、张至清(曾任国民党主席林森的侍卫长)、李杰(原国家体委气功康复部王庆 余教授之师)、彭椿仙、胡佐全、康德民、宋成兴、刘宋顺、叶丹一(原国 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侍卫长)、李国华(冯玉祥义子)、唐复 初等均是武功出众之人,其中部分人员还成为了传说中的青城二十四侠之一。 “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弘佛法,探本上青城。” 青城历来都是中华武 术的大门派,它在最辉煌的清代,短短三百多年里,青城派门人中出了一个 武榜眼和 111 个武举人,书写了最巅峰的历史。20 世纪 30 年代,青城武术一度因还珠楼主所著的《青城十九侠》而风云再起,连国学大师南怀瑾都千里奔波,负剑上山拜访名师,寻觅剑侠,并亲眼得见王清风道长的惊人武功。 肖天石在担任灌县(都江堰前身)县长期间,与青城山道长交往甚密,并携 多部道家武学、养生经典到中国台湾,保存一片薪火,后著《道海玄微》《道 家养生学》等系列书籍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