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穿越
大半个中国
去香港开“分馆”
看完故宫完整藏品要900年?
故宫的宝贝到底有多少?
据说一个人完整参观一遍故宫展品
要花900年?!!
听到这个数字小编的下巴都要惊掉了
只能活到100岁的我咋办?
向天再借五八百年~
作为故宫的“看门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这样介绍故宫的:
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几乎都是金子塔型的产品结构,就是它真正经常能够展出的珍贵文物所占的比例并不太大。而故宫博物院不是“金字塔”,我们是“倒金字塔”,93.2%是珍贵文物。
人们说你们有53000幅绘画、75000件书法、28000件帖子。按照你们现在的展览速度,要913年才能展一遍,可我们都活不到913年。
如果故宫博物院70%的范围都立了一个牌子,写着:“观众免进,非开放区”;如果我们99%的藏品都存放在库房里,人们却看不到,你就不能说:你是一个优秀的博物馆。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要走出红墙,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签署第二天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主持人吴小莉
在香港与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
就香港的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
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的合作等话题,
进行了一次相约问答。
这次采访是在香港历史博物馆进行哦~
别看到了人家的“地盘”
单院长只要见到文物宝贝便滔滔不绝
足见到底有多爱~
香港故宫承办被指文化统战?单霁翔这样说
2017年的6月29日的下午,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兼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张建宗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签署了《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
吴小莉:
这个协议的签署来之不易,最开始是谁提议要建立这样一个文物馆?
单霁翔:
是大家自然而然想到一起了,因为我们每年都在香港不同博物馆举办有影响力的展览和专家学术讲座,因此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平台去呈现。时任的林郑月娥司长也说:能不能在香港设立一个长期展示故宫的博物馆。因此大家一拍即合。
吴小莉:
2016年林郑月娥还任司长的时候,她公布了香港故宫承办的消息,大部分的市民非常支持,但是也有部分的反对派人士提到:这是一个文化统战的过程。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单霁翔:
香港不仅仅是经济繁华,文化应该也是很繁荣的。故宫的展品资源、文化资源跟香港文化可以互补的。我们故宫里面收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物藏品的精华,到了香港能够呈现出来,这对于香港市民来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文化窗口。
故宫文物来香港 有四点让单霁翔很满意
故宫文物来到香港,始于2012年。根据香港特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故宫博物院签订的合作协议,2012年6月,故宫博物院赴香港艺术馆举办了“颐养谢尘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展览,一共接待观众14万人次,前来参观的观众反应热烈。
也正是在2012年,单霁翔开始担任故宫博物院的院长。
吴小莉:
当时是什么样的机缘能够有这样的协议?
单霁翔:
在2011年作为国家文物局和香港的民政事务局,我们签署了一个战略合作的协议,这项合作协议的第二年我到故宫博物院,就这个大的框架下,故宫是一座博物馆,那么如何和香港的博物馆界,能够加强合作,这样呢,我们和康文署一起商量,来签署了一个以展览和文化交流为中心的一个合作的协议。
吴小莉:
比如说这个交流,是不是包括了每一年要来布展,或者是说哪一些具体的?这六年来的交流您觉得满意吗?
单霁翔:
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最终的成果就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诞生,那么每年,我们都会有到香港的展览,我们通过在香港办展览,我们有很大的提升。
一个就是过去呢,我们在澳门,在其他城市举办很多展览,每年也都有。这些展览基本都是一个主题,比如就是书画展览、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但是呢,香港的策展人,和我们一起从第一个展览“颐养谢尘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开始,那么就创造了一种情境,把乾隆皇帝他的文化的志趣,和他准备退位以后,他想象的退休生活,把它通过“乾隆花园”这个主题,把它凝练起来,这样就不仅是单一的文物了。
第二个就是,我们通过跟香港的这些博物馆的同仁,就使这些展览,能够如何使孩子们喜爱、青少年喜爱、社会的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们喜爱,有大量的互动。比如在展览的同时,我们要有出版物,比如图录、比如相关的书籍,第二我们要有一些影视的,包括对于手机链接、包括APP,包括VR技术的应用。
第三个我们就是有互动的,跟孩子们做一些能够参与性,直接能够动手,来做一些,跟展览有关这样的一个课程。
第四个就是,我们在宣传方面,做一个展览的宣传策划,通过我们的媒体,也通过街上的一些生动的宣传品,使我们宣传能够得到更好的,让观众知道有这样一个展览,都这是在香港一次一次举办展览,我们一次次探索,把它应用到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展览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清朝八代帝王的居家办公室,养心殿,以一比一的大小现身香港,其中展示了养心殿230多件的真品,包括了龙床与桌椅,更有仿真的“三希堂”,供游客亲身感受乾隆皇帝挚爱的书画“小天地”。
提到了三希堂的名字,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也就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而第二种解释是,是在古文中希望的“希”,与稀有的“稀”相同,“三希”指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乾隆皇帝所珍爱的宝贝。
而这三件稀世珍宝中的两件,也与香港有着很深的渊源。
香港晚餐结缘,“陌生人”捐故宫8000万
陈启宗:捐款1400万美元修复建福宫花园
许荣茂:捐款8000万人民币用于修缮故宫养心殿文物
单霁翔:
1951年,曾经收藏在清宫里面的重要的藏品《中秋帖》、《伯远帖》,在香港被发现以后,有人要出手。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郑振铎、王冶秋两位当时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就决定,经过专家鉴定以后把它购藏回去。在当时是花了很多钱的,在香港购藏的当时,我记得是340多万港币,相当于当年全国的大学生一年的伙食费。但是现在340多万港币,一件东西都买不了了。
《中秋帖》、《伯远帖》今天也是故宫博物院重要藏品,这些年我们经常到香港来,我也说我特别愿意到香港来,收获很大,因为香港的一些企业家、一些有识之士,知道故宫在发展,知道故宫在修缮,不断地给予我们助力、给我们帮助。
比如陈启宗先生,他十几年一直关注着故宫文物修缮,比如说建福宫花园,他来集资、来赞助、来进行修缮。陈启宗先生说,如果故宫还有重要的建筑要修缮,可以先告诉我。
我们要修养心殿了,我第一时间就来到香港,跟陈启宗先生说,养心殿要修了,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建筑,八个皇帝曾经居住在这里,有无数的故事,垂帘听政也好、三希堂也好,都在里面,然后他听了以后,他说,过来赞助一个亿。
董建华特首有一次请我到香港做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我到香港之后,他说晚上我请你吃饭,我说:我们规定不能吃饭,他说香港可以吃饭。然后他请了很多的朋友,包括陈启宗先生也在。吃饭的时候他说:您给我们讲讲故宫的发展。
我讲的时候也谈到了养心殿,说:我们古建筑修缮够了,但是里面的藏品一共有2900多件,这些藏品还需要修复,还需要8000万。结果我讲完了开始吃的时候,旁边的一位先生说:你们修养心殿文物需要8000万,那我来捐吧,我当时不认识他。吃完饭以后我一问,原来是许荣茂先生。他是全国政协的常委,但是他其实跟我素不相识。
2014年9月22日,在“国际文物修护学会2014香港会议”的开幕礼上,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的主席莎拉•斯坦尼福斯,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颁授了文物保护专业内的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以表彰其在业内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文物修护学会会议,是业界最为重要的国际盛会,而单霁翔,也是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
故宫总被排除在外 原因竟是规模太大、观众太多?
吴小莉:
您曾经说您是故宫的“看门人”,但现在故宫无论它的专题、主题展在不同的城市,你要“看”的地方越来越大了,我们也很想知道您心目中,希望未来,2022年的时候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落成,您对它最深的期许是什么?
单霁翔:
作为故宫,我们应该说是,大家的事业、永远的事业。对于故宫的发展,我觉得根据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来调整我们发展的思路,不断把更多的文化遗产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社会生活,真正地使它的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感谢香港给我们这样的一个合作的机会,能够使我们更多文物藏品,经过研究、经过详细地策展,能够把它具有影响力地呈现给香港的市民、来到香港的朋友们。这样就会不断地提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故宫文化的理解,也使我们的传播力量不断地强大,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刚刚闭幕的国际博物馆的馆长的高峰论坛,当时,来自于卢浮宫的馆长,他在发言中说,我们卢浮宫,是世界上馆舍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但是故宫除外;大英博物馆他们也说,我们是世界上一年参观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但是故宫除外。
完了我就提问,我说我想提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老把故宫除外啊,这个当然故宫在这方面确实是规模最大、都是世界第一观众最多。观众数量多到什么程度,去年是1600万,但是去年大英博物馆是645万,卢浮宫是740万,它们两家加在一起不到1400万。
但是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人家要把你除外,一方面可能你的数量太大了,跟我们比,不是同类,另一方面认为呢,可能你很多人不是来参观博物馆的,可能到故宫,他是来参观古建筑群。当然古建筑群,也是我们最重要的文物展品,但是我们希望人们进入故宫以后,是一个真正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的博物馆,自吹自擂不行,必须人们亲自的感受。所以我们最近办的几个展览,看到那些孩子们慕名而来,有的来了四、五次,比如最近的“四僧书画展”,孩子们在里面、学生们在里面,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里面,我觉得非常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