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伊始,程民生教授指出,饮茶方式的阶段性特征是茶史演变的标志。学界惯以“唐煮、宋点、明泡”概括中国茶史脉络,有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宋代的点茶文化。点茶虽为宋代茶艺典型,却只是少数人享用的“文人茶”,在点茶之外还存在着更普遍的大众饮茶方式。
宋代大众饮茶之盛,堪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根据史料记载,宋代农民晨起携茶瓶下田,西南蕃部“日饮酥酪,恃茶为命”,施舍茶水供路人解渴,这些都足见宋代饮茶之普及。最早的“茶铺”“茶楼”“茶店”“茶汤铺”,均始见于宋朝,此外茶树种植面积较唐代扩增两三倍以上,表明宋代饮茶需求激增。程民生教授根据诸多史实指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饮茶风气的鼎盛期。
点茶是宋代茶艺的代表。点茶以碾茶成末、注汤击拂、鉴赏汤花为特色,宋徽宗《大观茶论》誉其为“盛世之清尚”。其衍生出的斗茶、分茶等更是流传日本、高丽形成茶道、茶礼。然而,点茶的繁复工序与高昂成本注定其难以普及:茶饼需经蒸、捣、模、焙等十三道工序,点茶过程耗时至少半个小时,需经炙茶、碎茶、碾茶、罗茶等十三步,且“汤上可四分则止”的饮法不解渴、不实用。可以说点茶法与广大民众关联不大,曾布、吕惠卿等士大夫亦不善此道。军中配发的茶叶、农民劳作时的大碗茶水,均与点茶无关。准确地说,点茶是上流社会的主流,却非宋代饮茶的主要形式。
关于宋代饮茶方式,学界议论纷纷,主要论点有“点茶法流行”“点茶与煎茶并行”“各种茶艺并行”“宋代无泡茶法”等。程民生教授通过大量史料还原了宋代大众饮茶的真实图景——泡茶。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能成为广大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必须具备售价便宜、方法简单两大前提。许多史料表明,简便易行的泡茶法才是宋代的大众饮茶方式,宋代文献中“煎茶”“瀹茶”“泼茶”等术语,实为泡茶别称。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瀹茶法”可以帮助我们想象宋人的泡茶法,大致是以铜瓶煮水,听声辨沸,注沸水入瓯冲泡茶。史料记载中,苏轼以浓茶漱口洁齿,胡铨流放海南以清茶解酒,李昉家眷寿宴以茶代酒,这些皆属宋代泡茶法的实证。话本故事中的“泡茶”“添续茶水”等场景,也生动保留了宋代直接引用泡茶的现象。
(宋)刘松年《茗园賭市图》
27.2厘米×25.7厘米 册页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刘松年《茗园賭市图》描绘市场上的五个卖茶水者,每人携一大瓶(壶),多个小茶碗,其中一人正在倾瓶倒茶、以杯接茶,一人正端杯饮茶,一人已经饮毕以袖擦嘴,一人观看。另一人一手提瓶,一手端四个摞在一起的茶碗撤离,离去的还有位带着孩子的妇女一手提瓶,一手托盘,盘上有茶具,显然也是卖茶水者。图中可看出是倒出茶水后直接品饮,没有点茶等一系列程序,更没有比茶沫的关键画面,比如静置一处等待汤花消失。
程民生教授的讲座激发了在场师生们的讨论与思考。曹家齐教授总结道,这场讲座使得大家对宋代饮茶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改观,程民生老师使用大量的史料进行多方面的论证,推翻了传统的观点,这种广罗史料的功夫和运用史料的方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在场的师生们就讲座相关内容展开了提问,程民生老师又就宋代的私茶交易、宋茶的品种分类、诗词中与茶叶相关的意象、考古出土的宋代黑釉建盏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解答和讨论。
讲座在精彩的学术交流中圆满结束。
撰稿 / 蔡欣彤
编辑 / 李林蓝
初审 / 曹家齐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柯伟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