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鉴定仪再掀狂潮!文物测年100%精准?

从“量子泡脚盆”到“文物测年仪”,玄学镰刀挥向国宝圈?

 

人民政协网一则消息炸翻收藏界!

11月18日,北京中古华通公司高调宣布“量子文物鉴定仪”横空出世,宣称可精准判定文物年份,现场照片中“中科院”“故宫专家”等金字招牌赫然在列。消息一出,网友直呼:“量子玄学宇宙又添新皮肤!”

 

“颠覆经典物理”的鉴定神话?

发布会上,量子科技发明人杨建军激情演讲:“我们手握100多项专利,量子技术已攻破农业、医疗,现在连文物年份都能锁死!”据称,这台仪器通过“量子能量场”扫描文物分子结构,直接读取“时间密码”,甚至扬言“突破经典物理学框架”。

 

现场专家席位上,“中科院”“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名号引发全网震动。然而细心的网友扒出:中科院官网上月刚辟谣“从未授权任何量子鉴定项目”,故宫博物院退休研究员李某私下吐槽:“碳14都不敢说100%准,量子测年莫非能穿越?”

专利迷宫与商业帝国

深挖杨建军团队背景,剧情愈发离奇——其名下“量子康复仪”被曝能“隔空治疗癌症”,“量子肥料”号称让水稻亩产翻倍,更魔幻的是,这些产品竟真挂着百余项专利号。知识产权局检索显示,这些专利多为“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与核心技术毫无关联。

 

收藏圈内幕人士爆料:“交8万成为VIP,赝品也能拿到‘量子认证证书’。”某拍卖行负责人透露:“去年一批‘量子认证’的汉代玉器,最后被红外检测出树脂成分。”

 

科学界集体沉默VS资本狂欢

面对质疑,中科院某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匿名表态:“量子技术确实能检测材料成分,但精准断代纯属天方夜谭。”更耐人寻味的是,发布会次日,中古华通母公司股价暴涨23%,网友戏称:“这波韭菜割到秦始皇陵了!”

 

新华社锐评:别让“量子+”成新型诈骗代名词

“从量子面膜到文物测年,伪科学包装术日益精进。”法律界人士紧急呼吁:亟需建立“科技概念滥用黑名单”,文物局应介入调查所谓“量子鉴定”商业链。

 

结语:霍金的警告正在应验?

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变成“相对能骗”,当量子纠缠沦为“纠缠韭菜”的工具,我们不得不警惕:那些打着红旗反科学的闹剧,正在蛀空公众对科技创新的信任根基。毕竟,真正的文物千年不朽,而骗局总会露出马脚——只是不知道下一次,量子魔法又会“赋能”哪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