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世界文明的丰厚积淀。而在其中,有一条起源于华夏大地,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传奇道路——丝绸之路。这既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与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中国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在这条路上,东西方文化彼此交流、融汇,历史悠久灿烂的丝路文化熠熠生辉。
8月5日,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文化大讲堂”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以《世界遗产保护和丝绸之路》为题进行讲座,讲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丝绸之路”10年申遗道路的前世今生。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李炜民主持
讲座中,主讲人结合其长期从事世界遗产领域工作和国际文化合作的经验,深入浅出地从《世界遗产公约》制定的背景及宗旨、世界遗产评定的标准、目前世界遗产现状、对遗产地保护监测措施等方面带领观众走近世界遗产,了解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
世界自然遗产地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世界文化遗产地 麦积山石窟
景峰博士还以其担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总协调人的经历为基础,为现场观众讲述“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的故事。
“丝绸之路”的申遗是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项目全称叫做“丝绸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全长5000公里,把古代全长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断开,截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中国是4个省共22个申遗点。
现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丝绸之路的概念早已远远超过了遗产保护的范畴,而成为全球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由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构成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被赋予了当代更为丰富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现场,景峰博士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安全司司长李如生,城建司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管理处处长左小平、李振鹏,规划司历史文化名城处处长傅爽,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处长詹德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处长遇晓萍等专家展开座谈,就各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丝绸之路”如何与周边国家协同发展与“丝绸之路”在传承上的新方向进行探讨。
观众向景峰博士提问
走进正在展出的“中国世界遗产成就展”
未来,园博馆还将继续举办“园林文化大讲堂”,带您走近文博、园林学者名家的研究成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园林的文化魅力。欢迎您继续关注。
*园博馆已实行实名制入馆,请您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入馆参观(学生请携带学生证)。
*园博馆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长期开展各类园林主题校外教育活动,欢迎北京市中小学生持“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卡”(天坛背景,无照片)到馆内中央大厅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刷卡登记。
游客服务中心咨询电话:010-63915025(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园博馆倡导绿色出行,推荐您乘坐地铁或公交前往参观:
地铁路线:地铁14号线至园博园站,换乘专55路公交车至正门下车。
公交路线:乘坐327路、385路、951路至芦井站下车,向东步行5分钟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