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和中医文化相关的旅游景区往往和名医相关,提供一些希望对您有帮助。
葛洪与罗浮山
罗浮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A级景区 。它位于广东东江之滨,离惠州市博罗县城35公里,与增城、龙门两县接壤。方圆260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80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山势雄伟壮丽,自然风光旖旎。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秦汉以来号称仙山,史学家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它又是中国道教名山,道教称它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与南海县境内的西樵山并称为南粤二樵, 故它又有东樵山之称。是中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岭南第一山"。 北宋苏东坡曾在这里作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
葛洪(公元283-363年),子稚川,号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系三国方士葛玄重孙。青年时代的葛洪曾任过咨议、参军等职因厌恶官场,遂产生了崇尚神仙道家思想,在做了几年官后,于公元330年左右携家人来到广东罗浮山修炼,长期从事炼丹术研究,过着“神仙丹鼎”生活。
罗浮山之所以成为道教和旅游圣(胜)地,可以说是得助于当初葛洪发现并将其选为炼丹、布道、著述和隐居地。葛洪来到罗浮山上,首先利用罗浮山上的矿石建炉炼丹,他由于厌恶做官,崇尚道家思想,希望能超凡出世,以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因而从方士求仙思想出发,炼制仙丹,以求长生不死,这些自然是不可能的,但炼丹实际上是早期的化学实验,葛洪通过考察许多文献资料,进行长期的炼丹实践.认识了很多化学物质的特性,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冶金、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他著的《抱朴子内篇》系统记载了一些实验操作技术和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如“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还成丹砂”的化学反应以及把铁放在胆矾(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的方法等,对促进化学及制药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罗浮山草木茂盛,药物资源丰富,葛洪对此进行了充分研究利用工作。他在罗浮山一带采药行医,多“采贱价草石”,“施于贫家野居”。他的主要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就是在广泛收集岭南民间医药方法,结合自己研究罗浮山药物的成果及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肘后备急方》在医疗和用药方面都务求简便实用,全书列有七十余篇,以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杂病、外科急症等内容最多,尤其是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对罗浮山一带流行的瘴疠、疟疾、脚气等岭南常见病都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治疗方法,其医学成就是值得称颂的。
孙思邈与药王山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
王山本名五台山(此五台山非彼五台山,重名而已),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耀县孙家源人,早年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药理,兼读经史百字之说,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长期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根据唐代医药文献,搜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个人行医体会,编著医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发达的古代,手抄本广为流传,直到宋代才出版了两书的摘缩本,并传入朝鲜和日本。这两本书开创了疾病分类、症候记述、治药王山景色(20张)疗方法和药剂处方,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极大。
董奉与董奉山
董奉山是长乐市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长乐古槐镇,距福州市区约50公里。董奉山原名福山,后人为纪念董奉而易名,公园由董奉山中心景区、竹田岩景区、腊溪景区三个景区构成。距市治南十公里,主峰海拔577.2米,位于古槐镇,绵延起伏十余里,气势雄伟。是福州东南方向的天然屏障,故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称。相传山上有神人裸身散发,人见之必有福,因而得名。三国时期与华陀、张仲景齐名的名医董奉出生在山下的董厝里村,曾在山上炼丹药给人治病。他给穷人看病不收钱,只要病者愈后在山上植杏,重者五株轻者一株。累有杏树万株。第年杏熟,董奉于树下作草仓,以杏换谷,赈救贫穷,供给行旅。病人和穷人都非常感激他,送与"杏林春暖"的匾额。近几年,在距董奉家乡不到1里处的山坡建成董奉草堂,包括杏林始礼堂、南雅堂、百草园等。董奉家乡附近有长乐设县之初的县治遗址。
三国时期与华陀、张仲景齐名的名医董奉出生在山下的董厝里村,曾在山上炼丹药给人治病。他给穷人看病不收钱,只要病者愈后在山上植杏,重者五株轻者一株。累有杏树万株。第年杏熟,董奉于树下作草仓,以杏换谷,赈救贫穷,供给行旅。病人和穷人都非常感激他,送与"杏林春暖"的匾额。近几年,在距董奉家乡不到1里处的山坡建成董奉草堂,包括杏林始礼堂、南雅堂、百草园等。董奉家乡附近有长乐设县之初的县治遗址。
董奉山山峦绵延起伏十余里,气势雄伟。山上长满苍松古杏原始森林,青葱郁绿,奇岩怪石,溪流清响,潮音符声,是个清幽胜地。主峰581米,巍然屹立,直耸云霄,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称;此山是福州一个屏障,遮住东南缺口,站在福州乌石山顶或万寿桥上,可望见董奉山在五虎山与鼓山之间,好像挽住二山连成一脉挡住海风,对气候的调节起很大作用。"董奉山"与"杏林"之说流传已久。山间有天龙井,又叫龙谷井,井深三尺,不溢不涸。山间石岩叠翠,葫芦洞深不见底,传与潮汐相往来,有三司塘、仙床、止潮石诸胜。里人黄荣庚标十景:竹林讲席、董拔丹炉、三台插汉、七星临乡、魁石凌云、建林飞瀑、鬼洞钟灵、仙人留迹、龙井通潮、豹岩俯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