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植物学大会:一场养眼醒脑的文化盛宴

国际植物学大会:一场养眼醒脑的文化盛宴

眼下,深圳正处在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甜蜜时间”。很多市民借此机会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植物世界之旅”,与各种各样奇妙的植物来了个“亲密接触”,收获了不少平时不曾关注的植物学知识。

人类的衣食住行,哪一样都有植物的身影。千姿百态的植物,也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比如,上溯1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北方的祖先便把一种狗尾草驯化为小米。此后直至汉朝,小米一直作为主粮,还成为重要的文化基准:度量衡中的基本单位“寸”、音乐的基本单位“黄钟”,均根据小米来确定。

从纵横阡陌硕果压枝,到飞天神舟育种满仓;从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到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振奋人心,植物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仅是生存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在长期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中,植物与人类形成了共生关系和文化现象。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本届大会的贺信中所说,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中国2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130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植物是悠久文明的鲜活坐标,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意义,也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车水马龙处,幽幽草木生。植物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它可以像建筑物、雕塑一样,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比如,深圳市花簕杜鹃,生命力旺盛、粗生易长、绚丽多彩、花期长,给人以奔放、热烈的感受,正体现了深圳无限的活力和风采;它虽是“外来物种”,却在深圳扎根怒放,正好跟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所具有的包容特质高度契合。再比如,深圳市树有两种——早年的荔枝树与后增加的红树。“如果说量多高产的荔枝树代表着‘速度深圳’的辉煌,红树则象征了在向‘效益深圳’、‘质量深圳’过渡中的深圳保护生态的决心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

正是由于极具吸引力的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文化,植物科学的纵深发展,以及在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上的突出表现,让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选择来到深圳,让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0名植物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著名学者及行业翘楚齐聚鹏城,在文化交流、思维碰撞中一同畅想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而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必将给深圳增添更多的国际化元素,让植物科学领域的“引进来、走出去”变得更加顺畅。世界一流的植物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文化理念的注入,将极大地丰富深圳的城市文化内涵。

对于公众来说,国际植物学大会是一场养眼醒脑的文化盛宴。国际植物学大会不仅是世界植物科学家的大会,也是公众了解植物科学知识的大会。植物科学知识的普及,本就是国际植物学大会的重要功能之一。徜徉花海“时间廊”,看到的不只是花花草草,还有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植物文化;听公众报告,听到的不只是关于植物科学的知识,还有其背后深刻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方便公众参与,报告均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或者周末休息时间,均预留了嘉宾与公众交流互动的时间,为让公众克服语言障碍专门安排了同传翻译。在如此丰富、生动、贴心的一次科普之旅、文化之旅中,或许一颗颗关注植物科学、植物文化的种子就此不经意间发芽生长,未来根深枝繁叶茂,从而真正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