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这座门扉,在板桥二条,门牌是5号。这条仅70米长、不足5米宽的胡同,东起西海西沿,西至新街口北大街。5号,是书画家、“一粟草堂”堂主许林邨先生的旧宅,门扉上“卜居积水 世守研田”的门心对,正是许林邨先生自书自刻的,意思是在积水潭边守着笔墨纸砚与世无争地住着。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中年许林邨在作画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晚年许林邨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上世纪八十年代,许老在自家门前留影,他在门上题刻的“卜居积水,世守砚田”彰显老人个性。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

许林邨先生,字枝海,号泼墨老人。祖籍河南灵宝,191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父许叶棻光绪十五年授翰林院学士,知名书画家;父许佑平是书法家,曾经营“新文玩书画店”。许先生幼承家学,曾拜衡为公、胡佩衡、张伯英、陆和九等诸家为师,精于山水,擅写魏碑。善篆刻,刘炳森等书法家曾拜于门下。许先生是北京文史馆馆员,笔耕一生,低调了一辈子。许先生尽管甘于平淡,却一身侠骨,干了一件令人钦佩的事情。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人民艺术家老舍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1958年,老舍在荷花池畔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纪念碑拓片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丰富胡同19号,是老舍1950-1966年在北京时的住所。现为纪念馆,纪念碑复制品陈列在此。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太平湖老舍辞世处石碑,1967年8月24日老舍逝世周年,许林邨与吴约荪为纪念老舍在太平湖畔秘密立碑。太平湖被填时此碑失踪。1994年照拓片复制一碑,存于老舍故居。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与许林邨先生一起立碑的吴幻荪先生。图为1947年吴先生在西城辟才胡同新宅

1966年,老舍先生含冤自沉太平湖。1967年初,许林邨应好友剧作家、书画家吴幻荪之约,为老舍先生刻纪念碑一通。许先生备好了一块三尺长、八寸宽的上等汉白玉,怕惊动街坊四邻,不用锤凿,在夜间一刀一刀地刻了两个月,终于刻好了碑文。纪念碑上款为“人民艺术家”,正文为“老舍先生辞世处”,直接落款“六七年周年纪念许林邨敬立”,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谓是危险之举。1967年8月24日,是老舍先生殉难周年祭日。这天凌晨,许林邨和吴幻荪用一辆竹制童车将石碑运到老舍先生投湖的岸边,拨开杂草迅速将碑立了起来,从那以后,人们纷纷前来凭吊。1971年,太平湖因修地铁被填平,碑也不知所终。如今,这里成了北京地铁修理总厂。幸亏有人拓下了纪念碑的碑文和形状,使纪念碑得以复制。1978年,老舍被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称号。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

胡同探幽:板桥二条5号,书画家许林邨先生的老宅(图)

2005年,许林邨先生逝世。如今的板桥二条5号,住着他女儿许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