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要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去建设好“一带一路”。主旨演讲高屋建瓴,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并凝练了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中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对世界的一份责任与担当,是古丝绸之路精神照耀当代发展的生动体现。
要推动“一带一路”重现丝路盛世唯有中国可为。正如习近平主席演讲中所回顾的那样,古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在唐宋元时期,得以陆上和海上同步发展,以郑和七下西洋为高潮。翻开丝绸之路的兴衰史,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畅通程度与连通水平几乎是同步变动的。
张骞开启的丝绸之路在西汉末年随着中原王朝更迭而中断,到班超重开西域才得以复兴;东汉末年丝路再次中断,到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才得以重新畅通;唐初平定突厥后,陆上丝绸之路迎来了交通东西的高峰;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再次中断,两宋无力安定西北,而海运水平的提升让丝路的重心由陆入海,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直到元朝多次西征后,欧亚广大地域范围内国际商队的长途贩运活动才再度兴盛起来;明清两代中国闭关锁国,直接导致了丝路的衰落,而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兴起,丝路沿线再无大国,这条传承千年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带最终中断。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中国历代王朝对于维系与发展这条经济之路、文化之路的作用可见一斑。中国在古丝绸之路中的角色,既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同时还是道路畅通的稳定器。复兴丝绸之路的繁荣盛景离不开中国的存在,也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历史情怀与现实能力,去重现“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解开全球化“死结”的中国方式。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三个“赤字”的出现表明,过去的全球化进程出现了很大问题。全球治理中遭遇的一系列问题,伴随着利益纠葛形成了一个困难的“死结”。在全球化遭遇困境的背景下,究竟是迎难而上,用智慧和努力去转危为安,勾画全球化新蓝图,还是各自为政,靠仇恨与对抗来加剧危机,走回战乱颠沛的老路上?
中国同西方世界给出了似乎截然相反的答案。这两者截然相反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中国对于解决全球化问题务实负责的态度,是“天下为公”精神在全球化时代的新体现。解决这三个“赤字”,手段是治理、途径是发展、目的是和平。传统全球化路径走入困境的原因就在于,治理方式是符合少数国家利益的单边安排,缺乏广泛的合作基础,直接导致了全球化的成果被少数国家的少数人所拥有,发展出现了极大的地域不平衡与阶级不平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这种不平衡性被进一步拉大,和平赤字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这意味着,“一带一路”不会是现有全球化模式的简单“重启”,而是在解开全球化“死结”之后对全球化的重塑与再造。
此次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还提到,中国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中国所做的,是一个受益于全球化的崛起大国对于国际社会的回馈与担当。而伴随中国的崛起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将重组。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组,第一在于利益。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充分利用了全球化红利。而在全球化进程遭遇困境之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为全球化“输血”。此次峰会,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将在经济、合作机制、经贸联系、科技创新等诸多领域为“一带一路”注入动力。习近平主席的表态表明,中国已经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红利”,从以往享受全球化进程的后发国家转变为引领全球化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创造者。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还是建设更多民生项目,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惠及更多民众,为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的共同利益。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组,第二在于精神。自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开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外界先进理念的引入、吸收与内化。而“一带一路”的建设,则是中国输出自身精神资源的时代。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聚焦发展问题,释放发展潜力;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的目标等一系列精神资源,将会是中国借助“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所提供的宝贵资源。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组,最终在于命运。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此次主旨演讲中,“一带一路”的合作对象表述,从沿线国家扩大到所有朋友。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把“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让更多的国家与民众了解“一带一路”、认同“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用丝路精神将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从而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文/储殷,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